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奔馳中國渠道整合本月開啟 代理商利星行出局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5日 10: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經濟觀察報張耀東

  傳聞已久的奔馳營銷渠道整合已經進入實操階段。

  本報獲悉,從8月起,北京奔馳與奔馳中國開始逐步整合,以便國産奔馳GLK在10月份上市前形成合力。此次整合將按業務板塊逐步進行,率先整合銷售部門,其次是市場部、網絡發展、售後服務等部門。目前,奔馳與北汽方面正在尋找新的辦公場所,而不會用奔馳中國現有辦公室。

  據參與此事的高層人士透露,預計今年底明年初,北汽與戴姆勒(奔馳的母公司)將會成立全新的合資銷售公司,全面負責奔馳品牌乘用車在華的銷售、市場、售後服務等工作,進而實現國産奔馳與進口奔馳銷售管理的統一。而目前在奔馳(中國)汽車銷售有限公司佔據49%股份的利星行集團,將在此次整合過程中“出局”,不再是新合資銷售公司股東,但仍是奔馳在華最大的經銷商集團。

  北汽與戴姆勒高層已經就此事談判了近一年。在談判過程中,雙方都就此事組建了協調組,分別由北汽董事長徐和誼和戴姆勒東北亞區董事長華立新領銜。二人負責重大戰略方面的談判,而北京奔馳執行副總裁付強(和奔馳中國董事長兼總裁邁爾斯則負責具體執行層面的談判。

  據悉,雙方目前已經在股比等核心問題上達成共識,並已經上報給北京市領導及國家相關部委。但在合資銷售公司的機構設置、高層管理人員分配等具體問題上,仍在協商之中。

  雙方約定,在合資公司具體崗位上的分工,將按照“誰的優勢大就由誰負責”的原則進行。例如,在車型資源、市場資源等方面,德方與奔馳總部的協調能力強,優勢明顯,很有可能將由德方指派負責人,而在網絡發展方面,中方在與地方政府溝通上具有優勢,而由中方負責。

  “付強所負責的絕不僅僅是進口車的銷售,而將是更加全面的工作。”知情人士透露説。

  “一個身子、兩個腦袋”

  整合奔馳銷售渠道的談判始於去年9月。當時,北汽董事長徐和誼在德國與戴姆勒全球董事長蔡澈會面,徐就提出希望將奔馳在華的國産車銷售和進口車銷售合併。而後,蔡澈授權華立新與北汽洽談此事。而蔡澈本人也曾就此事與北京市政府領導進行過磋商。

  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要求,是因為奔馳在華銷售的確存在機構重疊、相互拆臺的情況。

  按照目前的銷售模式,奔馳品牌乘用車在華主要有兩個銷售管理公司:一是奔馳中國,是由戴姆勒與利星行按照51:49的股比成立的,負責奔馳進口車銷售,同時利星行也是奔馳在中國最大的經銷商;二是北京奔馳,是戴姆勒與北汽按照50:50的股比成立的,負責國産奔馳車銷售。這兩家公司共用一個銷售網絡,但分別管理。這導致經銷商要面對兩套管理班子。

  這一情況,被形容為“一個身子、兩個腦袋”。由於經銷商更願意賣賺錢的進口車,因此,北京奔馳對經銷商的掌控力不夠。由於資源不能共享、銷售政策不統一,矛盾也越來越深。

  同時,北京奔馳所銷售的國産車型,往往是先由奔馳中國進口,然後再進行國産。這就導致了價格體系難以銜接。典型的例子是,去年在國産奔馳E級車上市前,奔馳中國突然將進口奔馳E級車降價七八萬元,直接致使國産奔馳E級售價高於進口車,價格體系混亂,銷量遲遲不見起色。正是此事,讓北汽下定決心要整合奔馳銷售網絡。

  另外,戴姆勒也一直尋找機會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在股權上,奔馳中國存在著致命隱患。利星行既是股東又是經銷商的做法,讓奔馳的經銷商被人為地分成了利星行派、仁孚派(前華南地區總代理)、北汽派和獨立經銷商等幾大派系,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這些經銷商之間就會鬧出一些糾紛。這極大地影響了奔馳的形象。況且,奔馳今日在華銷量也已是當年與利星行合作之時的數十倍,其中利益不可同日而語。

  從去年至今,蔡澈每次面對中國媒體時,都會被問到利星行的問題。從其嚴謹的回答中,仍可看出這位戴姆勒全球最高負責人的態度變化。蔡澈的回答從“感謝利星行過去對奔馳做出的貢獻”,發展到“我們已經看到目前奔馳銷售體系在某種程度上有局限性”,再到“已經與利星行洽談,尋找解決辦法”。

  顯然,通過整合,甩掉利星行,符合戴姆勒與北汽的共同利益。而且按照雙方的設想,還要建一個可以一勞永逸、符合長期發展的模式。

  而這都需要利星行退出。於是,由戴姆勒出面,開始與利星行洽談,希望其退出。按照外界傳聞,今後成立的合資銷售公司,將會給利星行一定補償,並給予其建立4S店的名額,允許其進入華南地區(按此前約定,利星行不得進入華南地區開店)。

  這是一個困難的談判,意味著要求利星行放棄每年數十億元的利潤收入,以及在奔馳中國的話語權。

  同時,整合銷售渠道,也意味著把奔馳中國、北京奔馳的兩套管理班子變成一套。雖然雙方承諾不裁員,但一些管理員工的管理權限、既得利益也因此被打破。兩家公司內部對合併的反對之聲也不絕於耳。

  這就讓原本屬於企業內部的商業行為,變成了汽車行業的公共話題。各類傳聞、爆料,代表著不同利益群體的“深喉”,紛紛通過媒體把此事公開化。處於矛盾中心的北京奔馳執行副總裁付強就成為了眾矢之的,或被棒殺、或被捧殺。而參與此事談判的一位高層也感慨説,由於牽扯了太多利益,談判過程頗為艱難。

  24項決議

  真正讓戴姆勒和北汽下定決心的是中國市場的大發展。目前,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高檔車市場。老對手奧迪、寶馬,紛紛制定了在華50萬輛以上的發展規劃,留給奔馳的時間實在不多了。此消彼長間,今年上半年,奔馳在全球被奧迪超過,跌至高檔車銷量第三。

  北汽也很清楚北京奔馳的重要性。在過去4年裏,徐和誼規劃了北京奔馳的三件大事:一是,將北京奔馳由三個股東北汽、戴姆勒、克萊斯勒變為兩個;二是,充分認識到中國的重要性,做大戰略,而不僅僅滿足於做個小合資廠;第三,就是要把銷售渠道整合。

  於是,達成共識的北汽和戴姆勒加大了對北京奔馳的投入力度。僅今年就在兩次董事會上達成了24項決議,決定投資253億元(不包括流動資金)建發動機廠、研發中心、擴建産能、導入新能源車型,將産品線從現有的2款提升為7款。這也是奔馳發動機首次在歐洲之外生産。

  今年9月,戴姆勒全球監事會、董事會成員將會齊聚北京開會,強化中國的市場地位。在這些大背景下,奔馳渠道整合就變得順理成章,難於阻擋了。

  “其實,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股比”,參與者透露説,目前雙方已經達成共識,基本做到了各取所需。

  “進口車業務原本就是戴姆勒的既得利益,因此在股權上,其訴求較高;但北汽也要考慮後續整體上市事宜,需要股份在50%以上,以便能夠將此資産進入合併報表。因此,爭議較多。”一分析人士表示。“股比問題,還沒有最終決定”,對此,北汽和戴姆勒的公開態度並不明朗。看來,他們要將這一最大爭議點和懸念留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