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申萬香港:恒指或現反彈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0日 11: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申萬香港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恒指或現反彈

  債災高懸,股災持續。昨日,港股繼續成為大戶套現市場,恒指跌1159點或5.66%,高居亞太區股市跌幅之冠,以點數計是2008年10月底以來最大單日跌幅。恒指昨破一年低位港股昨日大上大落如坐過山車。恒指裂口低開1280點,一開市已失守20000點關口,最多跌1622點,連19000點關亦失守,低見18868點的兩年低位。下午跌幅隨歐股造好而逐步收窄,曾一度重上20000點水平,最高報20158點,僅跌332點;惟好景不長,下午3時半後歐股突然掉頭急插,港股亦隨之再現沽盤,跌幅又再擴大,收報19330點,為去年5月26日以來低位,跌1159點或5.66%。港股市值跌至18.5萬億元,單日蒸發8311億元。截至昨日,港股連跌6個交易日,累跌3333點或14.71%。國企指數收報10426點,跌687點或6.19%,成交1168億元。

  大市預測:美國聯儲局議息後決定維持利率目標範圍于零至四分一厘不變,並預期聯邦基金利率有機會停留于超低水平最少至2013年,同時當局會繼續把持有證券到期後的回籠資金再投資,且定期檢討持有的資産規模及組合,于有需要時調整。儘管未有提及QE3的情況,但美股仍然出現反彈,由於港股已嚴重超賣,今日有望隨外圍股市略為回升。

  申萬宏觀觀點:國務院昨天召開會議,討論未來的宏觀政策以及潛在的國際金融危機。雖然7月份CPI持續走高,投資者期待中央政府採取寬鬆的政策。我們認為,由於豬肉價格和商品價格下跌,CPI將在8月份穩定下來。因此我們重申,這一輪緊縮已達到頂峰。由於下半年出口前景黯淡,政府將設法刺激投資和消費。固定資産投資在下半年放緩的憂慮應逐漸緩解。直接受益於強大的固定資産投資的板塊是水泥和煤。如果美國推出QE3,有色金屬也將反彈。

  公司盈喜:廣州富力地産股份(02777)發盈喜,預期截至2011年6月底止6個月業績,期內股東應佔溢利將較2010年同期錄得大幅增加,主要由於該集團于2011年1月1日至6月30日期間,向買家交付的總建築樓面面積增加,以及交付物業的毛利上升所致。人和商業(01387)發盈喜,預期今年6月底止上半年溢利按年增加,主要由於轉讓經營權收入增加。公司去年中期純利1.32億人民幣,倒退81%。

  業績公佈:紫金礦業(02899)公佈,按中國會計準則,截至6月底止半年純利為31.4億元人民幣,增24.8%,不派中期息。營業收入為158.5億元,增17.7%。投資收益為4.08億元,漲4.5倍。中國東方集團控股(00581)公佈截至2011年6月底止6個月業績,期內股東應佔溢利增加44.7%至11.55億元人民幣,每股盈利0.39元,派中期息0.1元。

  營運數據:寶勝國際(03813)公佈,7月的綜合經營收益凈額為約1.26億元美元,而截至7月底止7個月累計綜合營收凈額約9.13億元。恒大地産(03333)公佈,今年7月實現合約銷售86.8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70.9%,按月增長1.1%;合約銷售面積137.6萬平方米,按年增長59.7%,按月增長9.7%。至於合約銷售均價每平方米6312元,按年增長7%。

  美國市場摘要

  美國股市大幅反彈

  美國股市上日急挫後,在這個交易日大幅反彈,但全日市況非常反復。聯邦儲備局評論經濟狀況的語調悲觀,並且表明未來兩年很可能會維持利率不變.市況在會議結果公佈後轉差,但到尾段有買盤涌現推高大市。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曾經跌至10604點,收市報11239點,升429點,升幅4%;納斯達克指數收市報2482點,升124點,升幅5.3%;標準普爾500指數收市報1172點,升53點,升幅4.7%。道指30家成分企業全部上升,其中金融股表現較佳。

  美生産力第二季續下降:根據美國勞工部公佈的初步數字,非農業生産力在第二季下降0.3%;第一季從之前公佈上升1.8%修訂為下跌0.6%。經濟師本來估計,第二季生産力下降0.8%.

  主要科網股全部回升

  商品市場摘要

  倫敦布蘭特期油大跌5美元,失守100美元水平

  倫敦布蘭特期油大跌5美元,失守100美元水平,每桶報98.74美元,創半年新低。紐約期油亦一度觸及去年9月的低位75.71美元,其後回順至每桶79.96美元,跌1.35美元。外圍金價上升,現貨金及紐約期金均升超過3%,一度迫近每盎士1800美元,有投資者沽貨鎖定利潤,但聯儲局議息後決定維持接近零的超低利率最少兩年,金價重拾支持。紐約12月期金曾升至1782美元一盎士,隨後回落至1750美元以下。

  (本文作者為申銀萬國研究(香港)有限公司之分析員及證監會持牌人士,作者本人並沒有持有上述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