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新發産品擴容速度遠遠不及老産品縮水快。市場低迷,小券商旗下的集合理財産品意外搶眼,而曾經風光無限的一些大券商的産品遭遇規模和業績的下滑。市場人士認為,一些券商的集合理財産品可能被迫清盤。
多只産品觸及清盤線
集合理財計劃規模少於1億元的出現並不意外,下半年或有更多産品面臨清盤風險,業內人士對於券商集合理財的前景不是很樂觀。
WIND統計顯示,在目前的228隻集合理財計劃中,中銀國際中國紅新股增強1號和國泰君安央企50的資産規模少於1億元。“央企50”的産品投資主辦人表示,整個二季度,由於受到央行緊縮政策的影響,市場幾乎呈現單邊下跌狀態,最大跌幅超過15%;該集合理財計劃不得不面對大額申購贖回頻繁發生的被動局面。作為一隻投資于上證央企指數的被動投資管理産品,其80%以上的倉位都在央企ETF,其餘則是持有中國神華、中信證券和一些銀行股等。央企50的凈值目前為0.9084元,從其持倉表現來看,走向也不容樂觀。業內人士預計,可能有更多的産品觸及清盤線,但因公告更新等問題尚未統計在內。
截至6月30日,12隻産品的資産規模不到1.1億元。其中,平安證券兩隻、國泰君安兩隻、華泰證券兩隻、光大證券兩隻,長江證券、中信證券、中銀、國信、齊魯、招商、第一創業等券商各1隻。此外,49隻産品資産規模在1.1億到2億元之間。
業內人士分析説,集中持倉及産品設計本身都在今年遭遇了市場寒流。上述集合理財計劃多為混合型、債券型産品。打新股的産品、QDII産品及股票型産品多為市場摒棄。如果産品設計不合時宜,每一個開放日,就是大幅贖回的時刻。例如中銀國際證券集合理財産品“中國紅新股增強1號”兩次發佈鉅額退出情況公告,稱産品開放日管理人收到的凈退出申請超過上一日該集合總份額的10%,集合計劃管理人已全額兌付當日的退出申請。僅僅經歷了兩個開放日,“中國紅新股增強1號”的管理規模就從成立之初的153201871份萎縮至82291695.72份,縮水幅度高達46%。按照産品8月1日1.0122的單位凈值計算,“中國紅新股增強1號”的資産凈值已不足9000萬元,低於1億元的“清盤”紅線。
靠發新品做大規模難以為繼
業內人士表示,規模與凈值往往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管理人希望規模做大,但投資者不滿意凈值表現會選擇贖回。今年雖然有大規模贖回發生,但券商新發産品數量在增加。不過,靠新發産品維持規模的做法已越來越行不通。
從管理規模來看,集合資産管理計劃規模從2005年的132.1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1352.5億元;從首發規模來看,2005年新發産品份額為139.5億份,到2010年全年新發産品份額為782.2億份,年複合增長率達到41.2%。截至2010年底,48家證券公司先後設立集合資産管理計劃179隻,總募集規模(按照首發募集規模計算)超過2000億元。截至今年6月30日,擁有客戶資産管理資格的券商家數已達54家,産品數量達223隻。今年新設立的産品就達50隻,但根據WIND統計,最新的集合理財計劃總規模僅為1476億元。其中,從2010年7月28日至今成立的集合産品共有105隻,合計資金規模753.38億元,佔比達50.88%,這意味著近一年的募資規模超過以往5年的總和。
今年以來,曾經風光的大券商在規模與凈值上遭遇雙重打擊。過去給優質券商貢獻利潤的資産管理業務今年收益大幅下降:華泰證券資産管理業務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下降21.96%,其管理的集合計劃數量已達13隻,合計管理資産規模縮小為64.27億元。國信證券9隻集合理財産品成立時規模總和為99億元,但目前9隻産品凈資産規模縮水到50億元,縮水近50%。2010年成立的産品今年遭遇了大規模縮水。
規模縮減的背後必然是券商業績的下滑。曾經的明星今年業績下降同樣驚人。去年曾以半年37.26%收益奪冠的浙商證券,其旗下浙江金惠2號今年上半年收益-23.25%,業績墊底。此外,2009年的“大滿貫”國信係今年上半年9隻理財産品亦全告虧損,平均跌幅8.86%。
相反,一些中小券商的集合理財産品更為抗跌,如東北證券旗下4隻理財産品成立以來全面跑贏市場。根據WIND統計,東北證券3號的首發募集規模突破28.35億元,創去年全年建行代銷券商集合理財計劃發行規模最高的紀錄。截至8月5日,除少數未公佈凈值的産品外,東北證券1號憑藉今年以來8.79%的收益率,在所有公募基金和券商集合理財産品中,位列榜首,其最近一年的收益率達24.18%。此外,興業證券的金麒麟、玉麒麟産品業績排名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