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昨日,德國股市DAX指數下跌。新華社發
資本市場以“資産大跳水、黃金頂破天”來迎接美國主權信用評級下調。從市場分析來看,A股跌得並不冤,因為在美國信用評級下調的“覆巢之下”,中國也將損失慘重。
美國主權信用評級下調,對美國債券市場、美國經濟及我國股市又會帶來哪些深層次的影響呢?作為美國最大海外債權人的中國,美元持續貶值將不可避免地給中國外匯儲備管理帶來一定壓力,而中國外向型經濟結構將受到衝擊,銀行業的風險也被進一步放大。標普降低美國評級對中國的負面影響,或許即將顯現。
影響1 外匯儲備面臨縮水壓力
美國主權信用近百年首次被調降,美元幾乎被市場一致看空,降低美國3A主權信用評級可能會加速美元貶值。
在此背景下,作為美國最大海外債權人的中國,也一併成為全球目光的焦點。事實上,持有美債的風險並非來自償付風險,迄今為止美債還未出現過償付問題。但美債可能隨著美元走軟等原因,導致美債持有者被動出現損失。美元在全球儲備中所佔份額為60.7%,而中國是美國國債最大海外持有國,中國的外匯儲備資産高達近3.2萬億美元,截至5月底中國持有美國國債1.16萬億美元,是美國國債的第一持有主體,佔比高達12%,比美聯儲還高出2個百分點。而中國的對外金融資産中,71%為美元資産。非常明顯,中美在美國債務問題上的關係屬於“唇亡齒寒”的關係。
中國或繼續購買美債
市場普遍認為,評級的下調使我國外匯實際購買力大幅下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丁一凡認為,儘管美國不斷強調國債安全性,但作為美國國債的重要股東,中國的鉅額外匯儲備保值壓力確實不小。
一個不可小覷的數字,“美元時間”網站以消費物價指數為基數,計算出1914至2010年美元的購買力變化。1990年1美元的購買力相當於2010年的1.71美元,也就是説,1990年需要花1美元購買的東西到了2010年要花1.71美元才能買到。
針對這一窘境,素有“末日博士”之稱的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魯比尼表示,中國有兩個選擇,要麼讓人民幣大幅升值,要麼繼續購買美國國債。然而如果選擇讓人民幣大幅升值必然會打擊出口,因此中國繼續購買美債的可能性更大。不管中國未來是否堅持美債,這種損失都不可避免。
影響2 出口面臨更嚴峻考驗
實際上,不僅僅是外匯儲備。美國作為全球經濟的引擎,其經濟衰退等問題將影響全球貿易,而作為最大出口國的中國也未能倖免。
從外需角度看,2010年中美雙邊貿易總值3853.4億美元,佔中國貿易總額的12.9%。中國最大的出口地是歐盟,其次是美國,而這兩方同樣面臨經濟增長放緩的風險。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張明認為,美債危機影響下,未來幾年中國進出口企業可能面臨外需持續疲軟、人民幣繼續升值、國際貿易摩擦不斷增加的不利環境。除了通過各種手段增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沒有太多辦法來應對。
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多數國內經濟學家都在為美聯儲是否會被倒逼提高美國利率而感到擔憂。因為一旦美國提升利率,中國的出口將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這將直接影響到中國經濟走向。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日前就做出判斷,中國出口放緩的速度可能比原先預計的要快。
昨日紡織板塊跌幅最慘
而這種擔憂已在近日市場上悉數體現,昨日紡織板塊成為A股跌幅最慘重的板塊,而在上週五外貿股、鋼鐵股帶領A股重挫。馬駿認為,包括出口、海運、港口、原材料、房地産等板塊,都將面臨下行風險。
除了經濟衰退和美國利率的困擾之外,美元走軟導致的人民幣匯率升值,可能也會抑制中國出口的增長。在美國債務違約問題出現後,美元走軟導致其他貨幣被動升值,這對中國外貿行業也是不可忽視的打擊。
這種趨勢對於中國的外貿格局將造成較大的衝擊。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金融中心副主任張明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未來幾年中國進出口企業可能面臨外需持續疲軟、人民幣繼續升值、國際貿易摩擦不斷增加的不利環境。要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並不斷壯大,中國進出口企業就不得不通過各種手段增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例如實施技術升級、向“微笑曲線”的兩端拓展等,而不能僅僅滿足於現有的低附加值的加工貿易模式。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其實為中國進出口行業提供了一種倒逼機制,使得中國進出口企業面臨或者變革或者倒閉的痛苦抉擇。
影響3 銀行業風險疊加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于全球經濟的心臟美國,迅速向其他經濟體蔓延,進而演化為全球性危機,然而中國銀行業卻得以倖免。在此之後,中國啟動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各地各級政府為配套中央資金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紛紛成立地方融資平臺發債融資。而這種後遺症已經開始顯現,至今年6月,國家審計署審計公佈: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性債務規模共4.97萬億元。我國地方債問題受到普遍關注,國際評級機構此前也曾警示我國銀行業相關風險。
16家中資銀行均未獲a類生存力評級
歐美經濟衰退,致使歐美銀行業正出現一輪裁員潮;而中國銀行業這次在本身問題暴露之後,是否還能安然無恙?市場分析認為,當前我國銀行業持有的鉅額地方債務資産雖然是“內債”,但也需警惕在美債歐債“共振”下風險加劇。匯豐、巴克萊等歐美銀行相繼宣佈將實施裁員計劃,令不少人士擔心繼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銀行業的裁員風暴將再次颳起。而7月底,惠譽宣佈為全球金融機構啟用全新的生存力評級時,16家中資銀行沒有一家獲得a類生存力評級。惠譽警告稱這些銀行可能面臨下調壓力,其原因是資産質量風險與資本金水平薄弱的狀況。
從目前情況來看,多家外資銀行放慢國內擴張步伐,已經成為業內共識。在全球金融危機威脅之下,市場人士擔心,地方債務如處置不力也同樣將威脅銀行甚至整個金融體系安全,長期累計將上溯至中央形成系統性風險。
影響4 中國經濟轉型難度增加
此外,美國長期主權信用評級的下調,給全球經濟的復蘇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一定程度上也制約著我國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在種種因素影響下,中國經濟是否會重蹈2008年金融危機的覆轍?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全球經濟二次探底,中國再次採取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大舉投資的做法可能失效。
一直以來,房地産泡沫、高通脹、龐大地方債務被視作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大路障,而這些路障在美國危機中有可能被放大。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表示,歐美日經濟長期衰退的趨勢已經得以確立,這對中國經濟的緩慢轉型産生了倒逼作用,但同時也增加了轉型的難度。
李迅雷認為,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還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特別是一旦房地産泡沫破滅,將有可能出現“硬著陸”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