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樓市轉型陣痛縮影:房企高管離職潮涌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4日 13: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他們擁有光鮮的職位,常常是主流媒體的“座上賓”,在中國規模最大的産業中叱吒風雲;他們有著令人艷羨的收入,很多人的年薪不低於百萬,每次重大投資決策金額不低於億元。但是,在中國房地産業由房改的黃金十年轉為價值地産的黃金十年時,他們的職業卻越來越不穩定。

  他們,是房企高管。

  近日,一份關於深圳房企高層變動的名單在網絡和業內人士間流傳。

  該名單顯示,萬科、中海、招商、華潤、金地、佳兆業等一批龍頭房企均出現高層變動,記者粗略統計發現,上述房企高層變動多達30起。

  據深圳一家獵頭公司品牌經理稱,儘管沒有詳細的統計數據,但從2009年起,房地産企業高層流動開始呈現上升趨勢,總體流動率也在不斷提高。

  深圳某獵頭公司負責地産行業人才計劃的經理陳霞稱:“幾年前,房企高層跳槽現象還不頻繁,僅係個別現象,現在行業整體流動率在上升。”

  陳霞分析稱,近年來,房地産行業發展迅猛,一些二三線房企銷售額大增,其發展需要更高端和具有豐富管理經驗的人才。目前,很多二線房企渴望吸收具有大公司背景的高層人才,因此,他們開始不斷從一線房企中尋找目標。

  但是,在行業人才流動中,也有一些不尋常的案例:有的地産巨頭一年換掉35位高管;有的高管僅加盟新公司兩三個月就因水土不服匆忙離去;有的雖貴為企業創業元老,但最後也只能黯然離開。他們的遭遇,或許反映了中國房地産業在調控下轉型的陣痛。

  /萬科/

  ◎案例:上海總經理劉愛明離職

  繼任者面臨轉型挑戰

  今年6月,萬科上海區域總經理劉愛明辭職。

  在劉愛明離職的新聞發佈會上,其繼任者原廣州萬科總經理張海曾公開表明,上海公司的既定戰略、發展目標不會發生變化,但事實似乎並不是這樣。

  和萬科有銷售合作的漢宇房産研究中心主任付偉回憶,2008年前,萬科90平方米以內的小戶型産品佔銷售産品的絕大多數,而如今,上海萬科的這一比例已不足50%,聯排別墅和大戶型産品已躍升為主力,五玠坊豪宅公寓及單價7萬元以上的翡翠別墅相繼推出。

  除此外,上海萬科還拓展了商業地産業務,據介紹,2010年商業地産佔上海萬科營業收入的10%~20%。

  在産品線更迭的背後,是上海萬科拿地策略和財務目標的巨大調整。和此前萬科頻繁通過招拍挂及兼併等方式大量拿地不同,最近幾年上海萬科從公開市場拿地已沒那麼頻繁。今年,上海萬科除了拿過一塊保障房用地外,甚至沒有在公開市場上出手。

  中原地産高級研究經理劉淵説,萬科現在多和其他大型開發商合作拿地,和招商地産合作的中式別墅瓏原項目,以及與中糧地産合作的翡翠別墅都屬於這一范疇。

  萬科的産品格局也反映了上海公司的財務策略的變化,即不再簡單關注現金流和資金週轉速度,而更多關注項目的利潤率。劉淵説,高端項目大量開發及上市,反映了萬科集團對上海公司要求的變化。

  上海同策諮詢顧問有限公司研究總監張宏偉説,萬科整體經營策略的調整是為了適應市場變化。近幾年上海的土地市場爭奪日趨激烈,開發商拿地成本越來越高。在這樣的背景下,萬科會更加強調單個項目的利潤回報,這符合市場的大趨勢。

  事實上,在上海房地産市場日趨“豪宅化”、“高端化”的大背景下,幾乎所有的房地産商都面臨著和萬科一樣的重大轉型。而轉型必然會帶來陣痛和挑戰。

  中房信分析師薛建雄説,由於産品線的調整,上海萬科的營銷渠道和品牌形象也面臨升級的壓力,原先90/70的小戶型産品營銷渠道較為大眾化,顯然不適用於目前的産品線。萬科必須尋找更加合適的産品銷售通路,同時需要完成品牌升級。至於初涉商業地産的萬科上海公司,能不能把商業地産培育成旗下的又一大利潤支柱,也是考驗劉愛明繼任者的轉型挑戰。

  除劉愛明外,負責萬科産品線的執行副總裁徐洪舸、肖楠在今年年初已離職。對於高管的變動,萬科方面稱,萬科是一個成熟的企業,高管的變動不會影響到公司經營連續性和穩定性。

  /萬達/

  ◎案例:去年35位高管離開

  商業地産人才庫被“搶劫”

  和其他巨頭相比,商業地産龍頭萬達似乎沒有太大的轉型壓力。但由於轉型的需要,不少進軍商業地産的房企將挖角目標對準了萬達。

  2010年年末,萬達集團商務部總經理、運營中心總經理潘韜被金地挖走,出任金地商業地産公司常務副總裁。幾乎與此同時,萬達集團原研究部副總經理段抒懷跳槽至河北眾美集團,萬達集團原商業地産研究部總經理王鵬也棄萬達而去。

  以上個案僅是萬達高管離職潮中的冰山一角。

  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分管人力資源的副總裁尹海向媒體透露,2010年,萬達共有35人高管離職。截至2010年年底,萬達高管人數為537名,去年高管離職率達6.52%。據尹海介紹,按照萬達集團規定,總部部門副總經理以上、地方公司副總經理以上的人員為公司高管。

  對於萬達高管較高的離職率,一位熟悉萬達的業內人士認為主要原因有兩個。

  首先,萬達的激進擴張給高管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2009年11月10日,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對外宣佈未來3年的公司發展計劃:2010年將新開業17個萬達廣場,2011年計劃新開業20個萬達廣場。此外,公司新拓展的旅遊地産也在快速擴張。

  上述人士透露,在激進擴張的過程中,一個可能需要3年才做完的項目,萬達一律要求18個月完成,高管的壓力可想而知。

  其次,在萬達擴張的同時,很多房企也在拓展商業地産,極需大量人才,很多高管被挖走。

  高管的大量流失給萬達的經營造成了一定的損害。萬達集團總裁丁本錫曾在萬達一次內部會議上抱怨,在2010年萬達項目系統高管團隊中,65%~70%的管理者為新加盟者,他們皆為第一次實戰操作城市綜合體項目。

  王健林或許也意識到了離職潮帶來的負面影響。他在萬達一次內部會議表示:“這幾年萬達業務超速發展,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現在制約萬達成為世界級企業的核心不是錢、不是資源,而是人才。”

  為了應對公司高管的離職風,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分管人力資源的副總裁尹海對外透露,萬達已給予公司內部近200名高管股權。

  /金地/

  ◎案例:副總裁趙漢忠離職

  大跨越轉型初嘗成果

  2010年6月前後,金地高層地震,40天內,金地副總裁、上海公司總經理趙漢忠等3位高管相繼離職。趙漢忠離職後,陳必安接任其職位。

  在陳必安接手前,上海金地正在進行大跨度的轉型。趙漢忠在2010年年初曾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由於“麵粉貴過麵包”,金地上海公司的産品必須開發成高端豪宅,這成為金地全面轉型的衝鋒號。

  但是,産品轉型僅完成一半,趙漢忠就于2010年6月離職,這留給外界一個巨大的問號:沒有了趙漢忠的帶領,地産版的“吉利”如何生産“沃爾沃”?

  為了更好塑造豪宅産品,金地請上海一家房地産代理公司專門做了幾十頁的策劃報告,報告建議金地通過提高建材標準等辦法提升豪宅項目的價值感。

  今年7月上旬,金地在上海舉行了全國住宅産品發佈會,隆重向外界推出了金地在上海的“褐石”、“名仕”、“天境”、“世家”等産品系列,高端産品線逐漸成熟。

  漢宇房産研究經理付偉説,在天禦、天境等之前,金地雖然也有灣流域等大平層産品和別墅産品,但從未開發過超高端豪宅。

  中房信的分析師薛建雄表示,和萬科的情況類似,金地同樣需要在營銷通路和品牌建設方面向豪宅轉型,培育屬於金地的豪宅客戶。

  但一地産巨頭上海公司營銷總監不客氣地指出,“金地在近郊開發上千萬的高端豪宅,靠什麼和湯臣一品等市中心豪宅競爭?”

  實際上,陳必安在金地上海公司轉型過程中交出的首份成績單並不差——上海網上房地産顯示,總價1000多萬一套的金地天境開盤兩個月已經賣出20余套,另一高端産品天禦也賣出了2/3以上的房源。

  只是,等待陳必安的挑戰遠遠沒有結束,金地上海公司還需要在品牌高端産品的認同率和市場份額、商業地産的開發和經營,以及融資平臺的建設等方面給市場更多的回答。

  /碧桂園/

  ◎案例:總裁崔健波被接替

  質量成“換將”關鍵詞

  2008年至2009年可謂是碧桂園的“多事之秋”,期間碧桂園接連遭遇業主投訴,工程質量問題一度將彼時野心勃勃的碧桂園推向了風口浪尖。

  2010年上半年,碧桂園132億元的銷售額並未達到全年300億元目標的50%。在發佈該年度中期報告之前,碧桂園選擇了“走馬換將”,“工程師”莫斌空降碧桂園,接替崔健波出任總裁。有業內人士指出,碧桂園選擇莫斌,看中的正是其在工程質量方面的管理經驗。

  莫斌上任以來,關於碧桂園工程質量方面的投訴逐漸減少,從近期開發的多個項目來看,其産品逐步在業內建立起口碑。

  從碧桂園堅持的産品定位來看,中低端産品一直佔據主流,但莫斌上任後,碧桂園開始向高端拓展。

  2010年9月,碧桂園率先在順德碧桂園豪庭項目開盤時推出了最新産品——“鑽石墅”,隨後,這一新“品種”被推廣到廣州鳳凰城和碧桂園山水桃園。據了解,廣州鳳凰城的該項目售價高達30000元/平方米以上,是周邊普通住宅價格的2至3倍。此後,碧桂園又在惠州市惠東縣開發了旅遊地産項目十里銀灘。

  查閱碧桂園相關業績報告發現,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一度遭遇低谷的碧桂園開始有了明顯的復蘇跡象,2009年全年銷售同比增長32%,隨後的2010年中期、2010年全年以及2011年中期,其合同銷售額同比增長分別是50%、42%和64%。

  在業內人士看來,碧桂園大力打造高端産品,除了應對調控,期待較高利潤外,也是豐富産品線、對産品定位進行“微調”的積極嘗試。

  實際上,莫斌上任以來,並未對碧桂園原有的發展策略和定位進行根本性的調整,只是在局部動“小手術”而已。

  2008年,碧桂園開始“向省外拓展”。2008年碧桂園新開盤23個項目中,有20個位於廣東省外。當時就有分析指出,在2008年年底至2009年房地産市場“回暖期”當中,萬科、保利等企業在一線城市的銷售金額佔全部銷售的五成左右,但碧桂園過多把項目集中在廣東省外的二三線城市,銷售受到了極大影響。

  隨後的2009年,碧桂園開始“回歸大本營”。公開數據顯示,2009年碧桂園新開盤項目14個,其中9個位於廣東省內,截至2010年6月30日,廣東省內的銷售額已佔其全部銷售額的72%。

  莫斌上任後的2010年下半年,碧桂園“回歸大本營”的腳步並未終止,2010年公司全年新開盤項目13個,廣東省內為10個,省外只有3個。

  中投顧問房地産行業研究員殷旭飛指出,在整體策略上,碧桂園“農村包圍城市”、“價格優勢”、“城市精品”等戰略做法並沒有消失。

  /SOHO中國/

  ◎案例:近兩年至少5位高管辭職

  轉型陣痛逼高管離開

  自2009年9月以來,SOHO中國至少有5位高管離職:2009年9月,負責營銷和人力資源的運營總裁蘇鑫辭職創業;2010年,執行董事及財務總裁王少劍、董秘魏偉峰、銷售副總監張祖邦、高級副總裁許洋等相繼離職。

  雖然和萬科、金地都在經歷轉型,但SOHO中國的高管離職原因有所不同。對於高管頻繁離職,SOHO中國一位內部員工將原因歸為 “公司轉型之痛”。

  雖然憑藉散售模式,SOHO中國的業績一路飄紅,但業內一直質疑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SOHO中國股價與業績的背道而馳也側面反映了這種質疑。

  SOHO中國財報數據顯示,2010年公司合約銷售額比2007年增長近491%,營業額比2007年增長近162%,2010年凈利潤比2007年增長近83%。但與業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SOHO中國股價卻一路下跌,2007年10月8日上市開盤價為10.1港元,2011年8月2日收盤價僅為7.13港元。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顯然也注意到了散售模式的不可持續性。正因如此,去年SOHO中國便提出增加持有物業比例的轉型戰略,今年更“計劃于3~5年內將持有物業比例提升至50%”。

  上述員工透露,目前SOHO中國轉型之路走得並不順暢,這可能是一些高管離職的原因。由於散售模式與持有模式在管理運營上差別極大,因此在轉型路上,SOHO中國內部會伴隨部門的增減整合,這也會導致高管的變化。

  去年11月上旬,曾有SOHO中國員工向記者透露,由於聯席總裁張欣等高層不滿意公司發展現狀,將著手對公司機構進行一次大整合。果不其然,當月25日,SOHO中國原公司董秘魏偉峰被宣佈因個人原因辭職。去年12月中旬,SOHO中國副總裁許洋也離職。

  高管的離職風,對正在轉型中的SOHO中國無疑造成了影響。正因為如此,去年12月28日,SOHO中國啟動了公司歷史上第二次股權激勵計劃。金網絡商策投資顧問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宋非評論説,此輪股權激勵計劃體現出明顯的維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