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外匯管理局回應3萬億外匯儲備能否直接分給百姓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8日 08: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截至6月末,中國外匯儲備達31974.91億美元,這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和討論。近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就其中的民生熱點問題給予了回應。

  有觀點認為,我國外匯儲備是國內千千萬萬企業或個人用實實在在的商品、能源、資源以及隱性的環境代價換來的,是老百姓的“血汗錢”。

  對此,國家外匯管理局稱,我國外匯儲備是由人民銀行通過投放基礎貨幣在外匯市場購匯形成的。購匯所使用的本幣資金直接來源於中央銀行的負債,反映為中央銀行負債的增加,因此外匯儲備直接體現在中央銀行資産負債表的資産方,與相應的央行負債對應。在人民銀行買入外匯的時候,已經向原外匯持有人支付了相應的人民幣。換句話説,外匯儲備形成過程中,企業和個人不是把外匯無償交給國家,而是賣給了國家,並獲得了等值人民幣。這些交易都是出於等價和自願的原則,企業和個人的經濟利益在外匯和人民幣兌換時已經實現。

  外匯儲備應該“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如果直接分給民眾不合適,那是否可以剝離一部分外匯儲備成立主權養老基金,以充實我國社會保障體系?

  國家外匯管理局稱,不論是將外匯儲備直接分給老百姓的建議,還是將外匯儲備直接用於養老、醫療、教育等社會福利的建議,都涉及外匯儲備是否可以無償分配使用的問題。外匯儲備不同於財政盈餘資金,是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購匯形成,在中央銀行的資産負債表上對應著本幣負債。免費使用外匯儲備,性質上相當於中央銀行隨意印鈔票,無節制地擴大貨幣發行,會造成通貨膨脹等嚴重後果。在“依法合規、有償使用、提高效率、有效監管”的管理原則指導下,外匯儲備正積極創新運用渠道,繼續為國家經濟建設和改善民生服務。

  既然不能直接分給民眾,也不宜免費使用,那麼是否該“藏匯於民”呢?

  國家外匯管理局表示,近年來,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加之國際金融危機後,國際流動性氾濫,外匯凈流入規模較大,導致我國外匯儲備不斷積累。目前,我國積極支持居民持匯用匯,經常項目已實現完全可兌換,居民用於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等經常項目用途的購付匯需求已得到充分滿足,資本項目下除對一些風險較大的國際收支交易存在部分管制外,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企業和個人通過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投資海外資本市場等渠道均無政策障礙。但是,由於人民幣存在升值預期等因素,目前,企業和個人結匯意願較為強烈,普遍不願意持有和保留外匯。也就是説,目前“藏匯於民”的障礙不在於政策,而在於涉匯主體的持匯意願。

  此前,外匯局公開表示“人民幣升值不會導致外匯儲備損失”,並從賬面損益等角度進行了解釋。儘管如此,仍有觀點認為,人民幣升值使外匯儲備的價值縮水。

  對此,國家外匯管理局稱,人民幣升值不會直接導致外匯儲備損失。外匯儲備是外匯資産,以美元作為記賬貨幣。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變動,導致了外匯儲備折算成人民幣的賬面價值變動,並不是實際損益,也不直接影響外匯儲備的對外實際購買力,而只是用人民幣還是美元作為報告貨幣所導致的賬面差別。只有在將外匯儲備調回並兌換回人民幣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匯兌方面的實際變化。目前我國外匯儲備沒有大規模調回的需要。

  “我們還可舉個反例,如果説人民幣升值會導致外匯儲備損失,那麼,人民幣貶值則可以導致外匯儲備獲益。按此邏輯,則可以通過讓人民幣不斷貶值來提高外匯儲備收益,乃至增加社會財富。但事實上,人民幣貶值不會增加外匯儲備收益,更不可能增加社會財富。”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有關人士指出。

  國家外匯管理局還表示,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和石油、鐵礦石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較大、市場容量相對有限、交易和收儲成本較高。外匯儲備投資組合中已包含與之相關的投資。國內另有專門的機構已經在從事大宗商品收儲等相關工作,與外匯儲備投資形成互補,共同維護國家整體利益。另外,我國居民和企業對黃金、石油等的消費量非常大,外匯儲備直接大規模投資于這些領域,可能會推升其市場價格,反而不利於我國居民消費和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