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評論:觀通脹需要微觀視野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6日 11: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浙江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物價怎麼了?這是近大半年以來持續“升溫”的一個熱問題,也當是令“清醒的決策者”之“睡眠指數”下降的撓頭問題。假如你是個“清醒的決策者”,對於兩點應該是很清楚的,至少是不能漠然置之的:一個是,通貨膨脹具有偏向富人的財富再分配效應,會把窮人的一部分收入割下來轉給富人,加劇目前已經非常嚴重的收入分配不公傾向,進而威脅社會穩定。因此防通脹必須要像防洪水猛獸那樣,決不能掉以輕心;另一個是,通貨膨脹對於不同人群的傷害是不同的,因此看通脹不能只看官報數據,更要看民眾的實際感受!

  前一個是常識,無須贅述,後一個需要進行專業的分析和判斷。分析判斷的依據雖有多個,但有個指標簡便易行,這便是經濟學家們所説的“痛苦指數”。何為痛苦指數?説明白點就是民眾對於通貨膨脹、失業等壞的經濟指標所感受到的傷害程度。這個指數的最簡化形式,就是將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加總,中微觀視點則不能這樣簡化處理。首先得按照行業、地區甚至職業把人給分類,因為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甚至不同職業的人群,所面對的失業率不同,在相同的通貨膨脹水平下,他們感受到的“痛苦指數”是不同的。就我國目前的現實情形來看,高校新畢業群體,失地的“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率較低,他們的“入門工資”也低,通貨膨脹對於這個群體的傷害,顯然要大於別的群體。如果要搞“通脹預警”的話,必須給予此類群體的“痛苦指數”以較高的權重。

  我以為要真正理解“中國式通脹”的病因,找到對大眾利益和經濟效率傷害較小的治理良方,既要有宏觀視點,更要有微觀視點。

  何為通脹宏觀視點?就是從總體上觀察通脹形成的機理。此次通脹究竟何以形成?目前各方的解釋似乎大同小異:票子發多了。説得明白點,就是注入經濟系統的貨幣太多了。這是貨幣主義的常識。按照這個經濟學流派,任何形式的通貨膨脹都可視為貨幣“超量供應”的産物!超量貨幣引出通貨膨脹,這一點是沒有異議的。然而問題在於,引發貨幣超量供應的始作俑者和主導力量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有異議的。目前政策力主者的“行為邏輯”顯示,他們認為超量貨幣是由商業銀行發出的。因為其“行為”基於一個死理:只要抽緊貨幣政策管住銀行信貸,就能管住通貨膨脹。我以為這是一種誤判與誤導,與中國現實情形相悖。我以為,超量貨幣的始作俑者與釋放主渠道是政府,銀行系統實際上是被動“跟進”的。這方面最典型例子,當首推名目繁多的“重點工程”開銷和“三公消費”了!當然這也是個宏觀視點。這個視點的“中國情形”還不算太獨特,富有“中國情形”的通脹因子與機理,也須到微觀層面去觀察。

  哪些微觀層面?我以為兩個層面最值得去留意:一個是支配超量貨幣開銷的經濟組織。一般市場經濟體,經濟微觀系統以家庭和私營企業為重頭,“超量貨幣”的供應者雖係貨幣當局或政府,但貨幣的最終開銷者則多半是私人家庭和私營企業。此類“微觀經濟組織”具有很強的成本——收益意識,寬鬆貨幣政策與政府以減稅、補貼形式注入的貨幣,到了這些微觀組織手裏,便受到格外地珍惜。中國的情形則不然,政府既是擴張性財政支出的主使者,也是擴張性支出的行使者,擴張性財政支出去的貨幣首先流入的是各種公營部門,是由各種公營部門花出去的,這些機構往往缺乏成本——收益意識,其結果是普遍的“花公款不心疼”現象。恰是這個機制,助長著物價的非正常騰升。

  另一個是公營部門花錢的價格效應。一般地來看,公營部門花錢的價格效應與私營部門和家庭明顯不同,前者的討價還價意識遠小于後者,因此有一種向上推動價格的傾向。略有些中國市場“暗流”常識,外加反貪部門時不時“爆料”的素材者,便不難悟出一種現象:有些機構有些部門,花公款一點兒也不心疼!拿公款去採購,跟對手“砍價”缺乏足夠的激勵因素,即使沒有腐敗,也缺乏真正的市場競爭和足夠的討價激勵因素。

  如若有些微觀視點,則不難想到,目前高層力主的節制“三公消費”的意向,或許摸到了治理“中國式通脹”的一個門徑。

  要真正理解“中國式通脹”的病因,找到對大眾利益和經濟效率傷害較小的治理良方,既要有宏觀視點,更要有微觀視點。

  趙偉

  浙江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