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首要任務——穩物價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5日 06: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融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記者 李倩

  就在大家對通脹形勢判斷出現分歧,猜測經濟增速放緩可能引致宏觀調控政策轉向之際,7月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中南海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指出,“繼續穩定物價總水平,堅持把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密切觀察經濟發展和物價上漲的走勢。”這再次為市場指明了方向。

  雖然二季度通脹繼續攀高、經濟增速放緩並沒有預想的糟糕,令人們對中國經濟滯脹與硬著陸的擔心減緩,但是通脹壓力、增長放緩仍然是下半年宏觀調控政策不得不面對的難解之題。

  而現在物價水平持續攀升已影響到城鎮居民的正常生活。人們笑稱“豬肉貴過唐僧肉”,“二師兄”成了今年的領漲先鋒,並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從肉蛋奶的漲價到米麵油的漲價,幾乎所有跟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東西都在漲。業內專家指出,政府對此高度關注並出臺調控措施理所應當。畢竟我國物價已連續24個月上漲,CPI也從年初的4.9%,到5月份的5.5%,再到今天的6.4%。通脹壓力依然較大,通脹預期過於強烈。

  “一是國際原油價格的回調尚未形成趨勢,未來高位振蕩的可能性較大,通脹的輸入性壓力猶存;二是土地和勞動力供應不足導致的食品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資源品價格改革帶來的成本上升等物價上漲的長期壓力仍然存在。此外,美國下半年經濟增速將進一步放緩,美國政府可能繼續推行將國內危機轉嫁給全世界的政策措施,QE3推出的可能性尚不能完全排除,未來新興市場國家的輸入型通脹壓力不太可能出現大幅下降。”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分析指出:我們當然也應該看到利好的一面,一是貨幣供應增速持續下行,市場流動性收緊,貨幣政策緊縮效果將會逐步顯現;二是房地産、汽車市場銷量疲軟,經濟增速略有回調,消費需求推動通脹力量將減弱;三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調與PMI購進價格指數的大幅下滑使得企業生産成本壓力緩解;四是下半年糧食供應充足、豬肉價格回調將引導CPI有所回落;五是物價運行週期性規律也表明下半年通脹將回落。綜合判斷,年內通脹回落幅度較為有限,物價上漲的長期壓力仍然存在。預計全年CPI基本可控制在5.2%左右。”

  因此,下半年在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不會大幅下降、物價漲幅逐步回落但通脹壓力依然較大的複雜形勢下,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將是平衡好“降物價”和“保增長”之間的關係,貨幣政策維持“穩健”的總體基調不應改變。學者馬光遠認為,在目前增長無憂,通脹大趨勢已確立的情況下,宏觀政策一定要保持足夠的警惕和延續性。中國經濟兩個最大的風險,依然是通脹和以房地産為代表的資産價格泡沫,管理通脹和房地産價格泡沫依舊是未來政策的首要任務,政策決不能放鬆。

  對於宏觀調控政策用力過猛或執行時機的失誤可能産生的副作用———即在遏制了通脹和資産泡沫的同時,經濟活力也隨之而去的兩難問題上,專家給出的題解是:貨幣政策方向不應改變,但操作工具可以微調,控制物價過快上漲的貨幣條件,也有利於穩定通脹預期。而國民經濟增長適當放緩是宏觀政策所期望的,增長速度放慢一點,更有利於結構調整和經濟長期健康發展。同時,注意發揮積極的財稅政策作用,加大保障房建設支出,加大財政補貼鼓勵農民增産增收;通過減稅減輕企業負擔和改善收入分配,穩定經濟增長和促進居民消費。

  “從宏觀層面來看總體流動性仍然充足,主要是結構性問題,微觀上沒有進入實體經濟渠道,局部出現流動性偏緊,因此政策短期內不會像市場預期的那樣放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對於未來的調控方式的判斷是,貨幣政策應傾向於動用價格工具。他表示,現在貨幣政策的迴旋餘地減少,實際上收緊資金後市場利率已經上升,加息往往只能算是追認的問題。現在看來下一步要進行結構調整,在政策工具偏好上不得不平衡動用價格工具和數量工具。調準備金和調利率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不同。準備金是數量工具,價格工具不動,在物價上升的時候利率是負的,又實行信貸配給,能拿到的相當於獲得補貼,顯然有抵押擔保、現金流、資源、遊説能力強的央企更易拿到,所以提準備金對央企、大型壟斷企業相對有利。如果加息,中小企業獲得資金的成本原本就很高,最難的是可獲得性,加息反而可能有利中小企業;而央企和大企業資金使用效率低,加息可能會擠出其需求。

  值得慶倖的是,“貨幣調控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流動性減少會對物價穩定發揮基礎性作用;而重要商品供給充裕為穩定物價提供了重要保障,夏糧獲得豐收,産量增長2.5%,肉、禽、蛋、菜和主要工業消費品供應充足”。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日前表示,根據價格波動的週期判斷,此輪物價上漲應該接近拐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