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自2月23日以來,廣發證券以自家在廣州黃埔大道營業部為主,通過近90宗大宗交易,以“甩賣價”減持了自家9279萬股股份。在這些股份被賣出之後,其中大部分又由這個營業部“回收”。在這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故事?而瘋狂的減持,又是何人所為?
7月21日十點鐘,記者探訪了位於黃埔大道與體育東路交叉口的廣發證券黃埔大道營業部。營業部位於大樓三層,門口左側擺了一排牌子,寫著關於投資的基本知識、投資者防詐騙注意事項之類的內容。進門右邊是營業部的服務處,大概有五六個窗口,每個窗口前有一兩個顧客。記者在營業部裏面轉了一圈,只有一個擺滿電腦的房間裏,有四個四五十歲的顧客在看行情。記者在大廳坐了將近一個小時,顧客始終比較少。
瘋狂自買自賣自家股票
讓廣發證券黃埔大道營業部受到如此之多關注的原因在於,自2月21日解禁以來,廣發證券通過大宗交易,累計減持了自家9279萬股股份,套現達到驚人的34億元,交易筆數超過了90宗,而這一任務,全部是在廣發證券黃埔大道營業部完成的。
7月13日是廣發證券限售股解禁以來,大宗交易最為瘋狂的一天。交易記錄顯示,當天共有34筆大宗交易,而關於廣發證券的就達到了12筆,成交量1069萬股,成交金額高達3.56億元,這也是自廣發證券2月21日解禁以來,成交量最大、成交筆數最多的一天。
這樣的情形,並不止是在這一天上演。此前一週的7月7日,是除7月13日之外,廣發證券成交量最大的一天。當天,廣發證券成交6筆,金額2.62億元,居當日大宗交易之首。據本報記者統計,僅僅從6月中下旬至今一個月的時間,廣發證券就在大宗交易系統共成交2826萬股股份,成交金額達9.48億元。
令人感到蹊蹺的是,廣發證券幾乎全部是通過自家旗下的營業部在自賣自買自家股票。大宗交易記錄顯示,在上述超過80宗的大筆交易中,幾乎全部是由廣發證券黃埔大道營業部自賣自買。除了7月13日接盤者稍顯零散,賣出後少數由國信證券、銀河證券等接盤外,其他全部由黃埔大道營業部接盤買進。
更蹊蹺的是,廣發證券通過黃埔大道營業部賣出的股份,幾乎全部是以跌停價出手,其極有規律可尋。其中,7月13日賣出價為33.39元,而該股票當日收盤價為37.44元,折價率約為10%。6月30日賣出價為34.39元,而收盤價為39.25元,折價率在10%以上,更早些時候的2月23日,該股賣出價為40.41元,收盤價則為44.8元。大宗交易記錄顯示,廣發證券每次被賣出價均相當於當日收盤價的90%左右,相當於當日跌停時的價格。
基金與小非所為?
通過旗下的營業部自賣自買自家股票,且極具規律,這背後究竟是何人所為?又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本報記者查閱廣發證券2月以來的公告發現,除了廣發證券原第九大股東華茂股份分別於2月18日和3月31日在其黃埔大道營業部減持的709萬股股份外,其前十大股東和持股較多的流通股東,均未減持該股的動作。對照其2010年報和今年一季報,除華茂股份外,其他前十大股東和持股較多的流通股股東,持股情況均未發生變化。其後,廣發證券亦未就股權結構變化發佈公開消息。
對此,廣發證券相關人士回應稱,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公司投行業務客戶的大小非股份主要託管在該營業部。“客戶尚且如此,股東就更不用説了。”因此,限售股解禁後也多通過這家營業部出售。
“不排除背後有幾隻基金在操作。”廣東長金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基金經理徐世浩向本報記者分析。他認為,從股權結構來看,應該能排除大股東對倒的可能,“以比較低的價格減持自己的股票,然後又買進,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是不划算的買賣。”他説。
徐世浩還分析,除了基金之外,從廣發證券極為頻繁的大宗交易和自家營業部參與買賣來看,除了部分股東是為套現離場外,不排除更多減持是“小非”所為。他介紹,“小非”解禁後可以先賣出,再在二級市場買回來,這樣一個回合下來,其“大小非”身份就已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