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漲價帶來稅收暴增或可減稅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8日 16: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財政部上週四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財政收入56875.8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526.03億元,增長31.2%。

  上半年全國財政主要收入項目分稅種來看,企業所得稅11175.36億元,同比增加3095億元,增長38.3%。國內消費稅3760.75億元,同比增長20%。國內增值稅12431.3億元,同比增加2044億元。營業稅7150.8億元,同比增長24.4%。個人所得稅3554.78億元,同比增加929億元,增長35.4%。

  我國經濟上半年有兩大特點:一是物價不斷上漲,通脹連創新高,上半年CPI同比上漲5.4%,單月最高達到6.4%,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7%。二是價格上漲帶動財政收入暴增。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營業稅、進口環節稅收等強勁增長。

  看來,政府稅收是物價上漲的最大贏家,似乎已無可爭議。值得注意的是,為什麼上半年CPI同比上漲5.4%,PPI同比上漲7%,而稅收卻同比增加31.2%?這裡的CPI、PPI上漲不但與居民消費的市場感受相差甚遠,也與相應的稅收增加結果相差甚遠,統計專家或許應當研究一下較虛的通脹數據與過實的稅收數據問題。

  據《經濟參考報》7月15日一篇文章介紹,中國企業交納的各種稅佔全國稅收總額的90%,個人直接交納的各種稅佔全國稅收總額的10%。中國的稅制是以企業間接稅為主,90%的稅都加到商品的價格上,消費就要納稅。中國企業所得稅採用單一比例稅率,稅率為25%,且一次性徵收。增值稅和消費稅佔中國企業稅負的57%,增值稅為17%稅率,這些也都是一次性徵收。據説,美國企業沒有增值稅和消費稅,消費稅是由消費者購買商品時單獨交納,並非附在商品的價格上。

  上週五,《作家文摘》刊發一篇中美物價對比的文章。作者的結論是:中國商品中所含的稅比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都高:是美國的4.17倍,是日本的3.76倍,是歐盟15國的2.33倍。依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政府財政統計年鑒(2007)》公佈的2006年數據計算,倘若國家徵稅的總量均為1000元,“排除其他方面要素的影響不論,那麼,作為價格構成要素之一、直接嵌入各種商品售價之中的稅收總額分別為:中國700元,美國168元,日本186元,歐盟15國300元”。

  各國物價對比這件事相對複雜。直接稅與間接稅也各有利弊。往大的方面解釋,有國情不同的因素;往小的方面解釋,有個人心理承受的因素。國外的一些物價便宜,有些稅收放在商品價格之外徵收,政府能收上來,百姓也能承受。我們如果把佔商品價格大頭的稅收降下一半,放到商品價格之外徵收,政府用什麼辦法收上來是一個問題,百姓心理是否能夠承受更是問題。

  中國90%的稅收放在商品價格裏,估計這個制度的設計人都沒有想到物價上漲會給稅收帶來這麼大的好處。水漲船高,按照百分比,物價越高漲,稅收越激增。一般消費者只在購物時感受到物價上漲,決不會感受到又多交了稅。中國要全面控制物價上漲,除了給老母豬補貼之外,釜底抽薪的辦法之一是控制貨幣超發,穩定幣值;辦法之二是減稅,減少一些隨著物價上漲暗藏其中的大幅增稅。套用曹植《七步詩》打油一首:“煮肉燃豆萁,肉在釜中奇:我漲你也漲,相煎何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