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地方債務風險預警中國銀行業 頻遭國際評級機構唱空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3日 20: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産經新聞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本報記者 張蕭然報道

  做空中國上市企業依然是華爾街的潮流,但其主題已悄然轉換。由於個別地方融資平臺違約現象的突發以及地方債總額的披露,中國銀行業成為了國際評級機構和部分外資投行的眾矢之的。

  6月20日,瑞士信貸宣佈下調中國銀行業評級至“減持”,認為銀行表外融資使風險積聚。6月22日,國際評級機構惠譽也表示,中國銀行業信貸風險被低估,信用質量惡化或影響中國主權評級。

  7月5日,國際評級機構穆迪發表報告稱,中國內地銀行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約有3.5萬億元人民幣未被審計署報告覆蓋,未來銀行業不良率可升至12%,體系信用展望將轉為負面。

  受國際評級機構以及部分外資投行集體唱空的影響,中國銀行版塊近期連續調整,並呈現出集體跳水的態勢。

  與國際機構的悲觀唱空不同,據記者調查發現,國內機構多傾向於樂觀,並堅信地方債風險在可控的範圍內,為中國銀行股搖旗吶喊。

  西南證券研究所所長王劍輝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的採訪時首先對國際評級機構的權威提出了質疑。“評級機構存在的積極意義在於它的預警作用,對於2008年那麼大規模的金融危機,他們都沒有發出一點預警,何況這次談論的是中國的問題。”

  對於穆迪宣稱的地方政府貸款餘額少報3.5萬億元之事,7月11日審計署新聞發言人再次重申,此次審計涉及的每一筆債務和每一個數據都是有據可查、真實可靠的,不存在個別機構和個人毫無依據、憑空推測出的所謂“低估”或“遺漏”的問題。

  王劍輝認為,國際評級機構有他們的評級體系,也許按照他們的評級體系得出那樣的結論是合理的,但是事實上是否如此卻很難判斷。

  北京領先國際金融資訊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董先安向《中國産經新聞》記者出示了一份他們的研究報告。該報告顯示,經他們公司的壓力測試,中國銀行業不良率峰值低於3.87%(極端情景,2012年)或3.24%(適中情景,2013年);商業銀行不良率峰值預計為2.30%(極端情景,2012年)和1.71%(適中情景,2012年)。

  其不良率峰值遠遠低於國際評級機構的預測。4月18日,惠譽國際報告曾預測中國商業銀行不良率將高達15%~30%。

  地方債風險是否可控是中外機構爭論的另一個焦點。在12萬億元地方政府貸款中,穆迪預計20%~33%可能出現償還問題,將會導致中資銀行8%~12%的經濟性不良貸款。

  但審計署認為,一些地區和行業存在債務規模較大、債務負擔較重的問題,存在風險隱患,但個別單位出現的償債困難或風險隱患,並不構成系統性或全局性的風險。總體看,我國地方政府性債務負擔尚未超出其償債能力。

  “中國銀行業在這次的金融危機中沒有遭受什麼打擊,而且又沒有太大的歷史包袱。雖然近幾年大規模的信貸投放一定會産生新的風險點,但應該説風險還是可控的。”王劍輝説。

  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即便將來出現最極端的結果,即審計署此次公佈的10萬多億元債務全都成為壞賬,以中國目前的財政實力來説,風險也是可控的。“更何況,目前中國財政收入每年還在以20%的速度遞增。”

  即使風險處於可控的範圍內,但風險畢竟是風險,就像遼闊草原上的一顆火種,稍不留意,可能就呈燎原之勢。這就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決不能拖延,而應該果斷出手,把風險扼殺在搖籃裏。

  王劍輝強調,化解地方債風險不僅是債務市場的問題,涉及到地方政府發展的模式以及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當下首先要做的就是使地方債務透明化;其次要改變依靠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從根本上改善地方政府借貸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