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善治國者必先治水 水袋子工程解渴農田水利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3日 20: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産經新聞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本報記者 劉紅霞報道

  “在所有水利建設中,農水是最大的短板。”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指出。據了解,我國農業用水比例64%,遠高於北美49%和歐洲38%的佔比。這説明我國大部分水資源用在了農業,也説明農業用水的效率低下。

  “善治國者必先治水”。古往今來,水利工程建設就是一件不可忽視的“大事”。

  長期以來,政府部門更熱衷於大江大河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設,財政投入帶有明顯傾向性。據統計,改革開放後的30多年來,財政支農資金的60%都用於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氣象事業發展,直接用於農業生産性支出的僅佔40%左右,這40%中用於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又微乎其微。

  這一問題在今年得到了重視。今年出臺的“一號文件”和中央工作會議都提出,農田水利建設被提到了需重點建設的第一位。10%的土地出讓收益將用於農田水利建設。

  7月8日、9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央水利工作會議再次為水利工程建設打了一劑強心針。

  為期2天、被稱為有史以來最高規格的水利工作會議,令水利工作目標更加明朗化。此次會議指出,力爭通過5年到10年努力,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後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減災體系、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系、有利於水利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和制度體系。

  這部分資金是否會如期用於小農水建設呢?這的確值得懷疑。“出於政績考核等因素,地方政府‘追求大項目、大工程’這個固有的觀念長期存在。農田水利建設往往得不到重視,20多年幾乎沒有增長。”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賀在華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

  賀在華表示,這一板塊已經成為水利發展的限制性問題,到了不得不大力解決的地步。今後,在農業生産的水利設施建設與大江大河的治理上,我國水利建設應該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突出階段性重點,扭轉地方政府所固有的觀念。

  要想讓政策更好地落實、把錢花到刀刃上,不能沒有有效的監管和問責體系。“建立類似于‘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的‘水袋子’一把手負責機制,並把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情況納入政績考核體系。”鄭風田説。

  與此同時,要想把10%的土地出讓收益做到物盡其用,還需要中央進一步的統籌。“10%土地出讓收益用於當地水利投入存在省際分佈不合理,産生‘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馬太效應,不能讓最需要的地方得到最多的投入與支持。”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農業減災研究室主任李茂松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據了解,由於省際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太大,上海、北京、天津、大連等東部省市,土地出讓金收益位居全國前列,10%的水利投入對於該地區來説綽綽有餘;而真正需要加大水利投入,重點補貼的河南、江西等農業大省,其土地出讓金收入排在全國中下游,即使其中的10%資金毫不打折扣地到位,仍不夠用。

  對此,李茂松建議,首先要摸清東西部在水利建設上的短板、差異、風險在於哪,其次,明確水利建設的主要區域、重點工程以及重點環節,最終由全國一盤棋來統籌部署。不要以省、市、縣分別部署,以免出現相互之間不銜接、不配套以及利益衝突等。

  鄭風田則建議,可以建立土地出讓金的中央地方分成制度,比如3:7開或者是2:8開,中央拿小頭,但必須要確保這些錢被用於農水建設,以實現目前區域農水建設資金不平衡問題,讓農民獲得必要的建設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