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城市群成區域經濟發展龍頭 相互競爭大於合作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3日 20: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産經新聞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本報記者 朱軍平報道

  “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取得巨大成就,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大城市數量明顯增加,綜合競爭力不斷提升。然而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建設管理模式卻相對滯後。

  業內專家向《中國産經新聞》記者表示:“城市管理需與時俱進。”

  中國發展戰略研究會經濟戰略委員會委員,經濟學家何學彥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稱,從城市規模結構的變化趨勢來看,大城市數量明顯增加,特點是50 萬-100萬和200萬以上人口規模的城市數量增幅最為明顯。其中,500萬以上的巨型城市由1997年的2個上升到2007年的8個,50萬以上的大城市數從1997年的80個增加到2007年的154個。與此相應,人口也呈現向大城市集聚的明顯趨勢,大城市的人口增長遠快於中小城市。

  據《中國産經新聞》記者了解,目前形成了以長江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為首的三大密集型城市群。這三大城市群正朝著連綿型的大都市區方向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

  城市群是國內外城鎮化進程中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和最顯著的地域形態特徵,是在特定地域範圍內,具有相當數量的不同性質、類型和規模,以一個或多個大城市作為地區經濟的核心,借助現代交通運輸體系和信息網絡,共同構成的一個“結構有序、功能互補、聯絡密切、整體優化”的城鎮結合體,是城鎮化的一種高級演進形態,能夠更好地實現城鄉互動,促進區域一體化。

  何學彥認為,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等戰略的實施,人口密集的山東半島城市群、遼中南山東半島城市群、武漢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關中城市群也在發育和壯大。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城市群日益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

  雖然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但城市群內各城市各自為政,發展目標相似,産業結構雷同。競爭明顯大於合作,摩擦多於協調。

  “城市群的發展缺乏統一規劃,基礎設施重復建設依然存在,相互之間銜接不夠,空間分佈缺乏科學性。”中國産業經濟發展促進會一位晏姓副秘書長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一直以來,管理滯後於建設的觀念。“重建設輕管理”、“先建設後管理”、“重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重眼前利益,忽視長遠利益”的觀念還未真正扭轉過來,城市管理還未擺脫傳統管理的模式和框架。城市管理體制仍未理順,條塊關係不協調,法制不健全,城市管理難以形成合力,難以形成共同負責,共同參與管理的制約機制,城市管理仍處於行政管理與依法管理並存,人治與法制相連,執法與抗法同在的複雜矛盾衝突中,嚴重阻礙了城市管理走上科學、長效的管理軌道。

  何學彥還強調,管理手段不完善,有法不能依,違法抗法現象時有發生,行政執法缺乏必備的約束力和強制性,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公安、城建、工商部門的大力支持,聯合執法才能順利開展。

  “完善城市化佈局和形態總體思路:按照統籌規劃、合理佈局、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原則,遵循城市發展客觀規律,以大城市為依託,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科學規劃城市群內各城市功能定位和産業佈局,緩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區壓力,強化中小城市産業功能,增強小城鎮公共服務和居住功能,推進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電、供排水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和網絡化發展。”對於“十二五”時期我國城市建設的管理,何學彥最後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