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電梯藏有多少安全隱患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2日 18: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文匯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7月10日,深圳地鐵4號線清湖站的上行扶梯突然發生意外,造成多名乘客受傷。此前的7月5日,北京地鐵4號線動物園站發生電梯事故,致1死30傷;7月7日,上海一部載有十多名乘客的電梯突然從4樓如自由落體般“直墜”底樓……

  面對這一連串的事故,許多人心裏充滿疑問:我們的電梯究竟藏了多少安全隱患?

  20%左右的增速,維保跟上了嗎?

  來自國家質檢總局的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全國平均每年發生電梯事故40起左右,傷亡40多人,特別是2011年以來電梯事故有上升趨勢。

  “近期地鐵等公共設施電梯事故頻發,實際上是給快速發展的公共設施建設敲響了安全警鐘。”暨南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李從東説。

  數據顯示,我國無論是電梯産量還是擁有量,高居全球榜首。

  一方面,電梯數量增幅快。目前我國正在運行的電梯約163萬台,且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在增長,其中扶梯、客梯增長尤為迅速。

  另一方面,大量落後的電梯仍在超期服役。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北京市曾經規定過住宅電梯的壽命年限,一棟樓如果是單梯,使用壽命為15年;如是雙梯,使用壽命在18年左右,根據實際狀況可以適當延長。

  北京市電梯商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彭金聲説:“當時是三年左右有一次中修,五至六年有一次大修,15或18年要更換電梯,現在這個規定已經很少有人遵守。電梯事故的發生,80%以上的事故還是産生在維保環節,也就是後續的檢修保養不到位,這與特種設備的檢測、維修、更新等操作規程不規範有關。”

  事故頻發背後暴露四大問題

  電梯的安全事故頻頻不斷,將一些電梯企業推上了風口浪尖上。事故頻發背後暴露出哪些深層次問題?

  一是生産環節質量控制不嚴,採購環節極力壓低價格。彭金聲説,目前國內生産的電梯大部分能夠達到國家標準,但電梯行業存在惡性價格競爭,産能過剩。一些廠商出了所謂“經濟型”電梯,這些經濟型電梯與正常的電梯相比,有些功能就被減掉了。價格下來了,隱患也必然增加了。專家表示,公共設施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設施採購必須滿足安全這一標準。通過公開招標降低成本,但前提是最後中標的産品必須滿足相關安全標準,而不能只看誰的價格低。

  二是維保環節敷衍了事走過場。現在很多電梯的業主都通過第三方維保商對電梯進行維保,目的就是為了節省成本。例如,如果是廠家維保,一部電梯一年的維保費用為7000元左右,高的甚至達到1萬元,而第三方維保商卻能將其壓縮到3000元左右。

  三是監管落後。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處相關負責人11日接受“新華視點”記者採訪時説,目前檢測機構對地鐵進行檢測,參照的是2002年實施的《電梯監督檢驗規程》,這一規程已有近10年曆史,有些新的安全隱患出現在檢驗規程之外。

  四標準針對性不強。廣東省電梯技術學會負責人説,我國電梯製造參照歐盟標準,但歐洲電梯使用頻率、客流量和中國有很大差距,造成現行標準難適應中國國情。

  該從源頭上治理隱患了

  就在北京地鐵電梯事故發生後,北京市交通委運輸管理局軌道運營管理處處長張文強表示,必要時將啟動奧的斯電梯召回制度。鐵道部隨後也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各鐵路局安排專業人員,對火車站內的電梯進行一次全面認真的安全檢查。

  檢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要正本清源,從源頭上杜絕各類電梯隱患。

  深圳市人大代表楊建昌認為,政府應全面啟動調查研究、制定舊的商住樓電梯的更新換代政策,監督舊的商住樓、商廈對老舊電梯進行更換,資金由政府適當從財政上補貼一部分,其餘由各業主和使用單位、管理處共同出資。

  業內專家提出,由於我國地鐵等公共設施客流量大,應學習國外先進經驗,多設計幾部電梯,交替使用,以免一部扶梯早晚連軸轉。同時,在客流量大的扶梯口,應該設置專門的人員負責操作人工急停系統按鈕,一旦出現人員摔倒等特殊情況可緊急制動。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據新華社北京7月11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