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貨幣政策註定是和物價走勢“搭牢”的。這不僅是年初政府的既定方略,且形成了某種慣性。誰都清楚,目前最要緊的是管住物價。通貨膨脹具有“劫貧濟富”的收入分配效應,對中低收入群體的傷害最大,會加劇財富分配不公,與“和諧社會”目標背道而馳,故此説防通脹猶如防洪水猛獸,一點也不過分。何以治通脹?從年初迄今,各方顯然接受了智囊們從西方販來的一個“處方”:管住貨幣就能管住物價。説簡單誘人點,就是只要把銀行貸款給管住了,物價就會如期降下來。由此不難預料,只要物價下不來,貨幣政策就會繼續抽緊。
財政政策是和增長挂鉤的。金融危機以來的簡短經濟政策史已經明白無誤地顯露出,中國經濟增長越來越靠財政政策刺激,形成了刺激政策依賴症。依賴症由兩方面的因素培育與強化:一方面是財政近乎無節制地支出。先是“四萬億”引出的各級政府競相加碼支出潮,接著是“十二五”開局競上項目潮,與這些增長同步的則是“三公”消費。這些都在刺激著財政花錢的胃口。
另一方面,高於G DP兩三倍增速的財政收入持續增長,意味著政府財源很廣,有錢可花。因而實施寬鬆財政政策有著堅實的“物質基礎”。財政收支雙雙“軟約束”的體制,外加財政收入多多益善的主流意識,花錢的攤子一旦鋪開,要想緊縮也很難。即便如此,目前諸多跡象顯示,經濟增速或已跌破“潛在增長率”,“保增長”目標不可懈怠。由此不難預料,與貨幣政策的緊恰成對照,財政政策的松將會繼續加碼。至少將“明緊暗松”。
早先我曾説過,這一輪通貨膨脹是內生的,原本是由刺激性財政政策引出的,帶有凱恩斯主義政策的主要特徵。西方國家上世紀70年代和中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反通脹史都表明,對付此種通脹的最有效方法是財政政策而非貨幣政策。目前緊貨幣、松財政的宏觀政策搭配,與經濟現實所患病症實屬“倒挂”。“倒挂”的宏觀政策不僅無助於抑制通脹,而且還在導致經濟增速大幅度回落,引出滯漲。
這裡的邏輯不難理清:緊貨幣正在減少乃至“封住”市場依賴型的生産性部門的可用資本,松財政政策則將其導向政府或政府依賴型的非生産性部門。一邊是市場依賴型生産性部門受困“融資難”,眼看著市場機會在失去;另一邊則是政府依賴型非生産部門的盲目擴張。前一種發展意味著效率損失,後一種發展意味著資源浪費。兩方面的合力則是制度的非市場化回歸。這就是政策倒挂的長期負面效應。(趙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