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徐冰:口徑決定地方債規模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7日 14: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深圳新聞網-晶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口徑”決定地方債規模

  徐冰

  這幾乎是可以預見的結果。國際評級機構穆迪7月5日發佈報告稱,中國國家審計署剛剛發佈的中國地方債務數據有可能不準確,他們通過不同來源數據的比對分析認為,審計署可能遺漏了3.5萬億元的地方債務,並且其中的四分之三可能變成不良貸款。

  地方債務被視為中國經濟的一顆定時炸彈。而為了繞開地方政府不能直接舉債的規定,各地成立了名目繁多的融資平臺公司。缺乏監管且得到地方政府支持的貸款,在應對金融危機衝擊的大旗之下出現極度膨脹,關於中國究竟有多少地方債務的各種猜測不絕於耳。也許是為了化解外界對此的猜測,6月27日,國家審計署發佈了《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底,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107174.91億元。

  鋻於國家審計署的地位,這一數據顯然具有很高的權威性。而尤為重要的在於,審計署的數據顯著低於外界的預期,市場一時間瀰漫著一股樂觀的氛圍。此前,由於對地方債務規模説法不一,市場對這一定時炸彈持有深深的顧慮,擔心地方債務危機一旦爆發,將嚴重影響銀行系統,並順理成章地影響經濟增長。審計署的報告顯示地方債務風險尚在可控範圍之內,中國經濟硬著陸的顧慮似有杞人憂天之嫌。

  但是穆迪的報告卻提醒人們,杞人憂天未必操心過度。穆迪的數據來自於對中國央行和銀監會不同數據的比對。銀監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11月,中國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約9.1萬億元;而根據央行前不久發佈的《2010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市場估算地方融資平臺貸款近14.4萬億元。央行和銀監會的數據所出現的巨大差異,當時就引發了外界的質疑。而通過不斷的披露,目前一般認為,數據出現較大差異源於統計口徑不同。

  這是一個能夠理解的解釋。統計口徑以及統計方法的些微差異,完全可以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人們已經認識到,央行的數據依據的口徑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而銀監會的口徑則是“地方融資平臺公司”。僅從這一點點的差異上即可看出,央行的統計範圍要遠遠大於銀監會。可是讓人難以琢磨的卻是,審計署報告所依據的口徑同樣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但數目卻比央行的統計少了3000余家,其直接結果就是,審計署的審計範圍大大縮小。

  這就是審計署的數據必定遭到質疑的原因。其實,審計署的報告出臺之際,這種質疑就隨之産生,卻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穆迪的報告不過將這種質疑顯著放大,而其國際著名評級機構的身份和地位起到了巨大作用。

  審計署的報告是一份措辭限定極為嚴格的報告,這從報告的標題即可見一斑。報告將地方政府性債務細分為“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或有債務”、“政府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其他相關債務”三個部分,而敏銳的觀察者立即指出,言下之意,這10.7萬億元其實是中央政府認可的債務。那麼,是否有中央政府不認可但的確是地方政府的債務呢?就目前的情況看,這種可能性非常之大。

  穆迪在其報告中表示,由於存在可能被審計署遺漏的巨大地方債務,且目前尚無解決該問題的明確計劃,其對中國銀行體系的信用展望可能會轉為負面。這種表態對中國銀行業具有不小的殺傷力,而且很容易導致“做空中國”的質疑。實際上,所謂外資有可能借中國銀行業出現危機而抄底的聲音也已流傳開來。這種藉口早已不新鮮,地方債務與中國銀行業緊密相聯,只要“口徑”存在不同,就必定出現對於銀行業的憂喜交替,而借助這樣的起伏牟利,已經是中國資本市場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