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審計署6月底公佈的10.7萬億元全國地方政府債務數據,與市場人士和研究學者的測算規模有不完全一致之處,其統計口徑引發熱議。
評級機構穆迪7月4日發佈報告稱,預計中國地方融資平臺貸款或將比審計署公佈的數字多出3.5萬億元人民幣,達到12萬億,因而使得銀行業面臨的風險敞口比預期的可能要大。
“預計這12萬億平臺貸款中20%-33%在未來可能會暴露出不良。”穆迪分析師章怡認為,目前穆迪對中國銀行業的展望為“穩定”,但又稱,若政府未來沒有推出一個系統性解決方案,不排除會將中國銀行業展望下調為負面的可能。
不過中金公司的一份報告指出,與IMF統計的其他國家政府債務狀況相比,中國政府的債務負擔並不重,政府債務的系統性風險依然可控。但中金也警示,雲南、上海等區域地方融資平臺的信息,暴露出地方政府債務目前面臨的主要風險是再融資風險。
3.5萬億元的估算方法
審計署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107174.91億元,其中8.5萬億元為銀行貸款。
然而,穆迪認為另有約人民幣3.5萬億的銀行貸款在審計署的報告中沒有被提及。
穆迪的依據是, 此前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11月末,全國地方融資貸款餘額約9.09萬億元,佔全部人民幣貸款的19.16%。而央行今年6月1日發佈的《2010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則提到,地方政府的貸款負債額相當於銀行貸款總額的30%,也就是約人民幣14萬億元。
“我們取這兩個監管機構的數字中點,那麼預計地方政府的貸款總額將達到銀行貸款總額的25%,也就是約12萬億人民幣,那麼這一計算就會與審計署的有3.5萬億的區別。雖然這個估計不完美,但是這項估計至少沒有忽視潛在的巨大風險。”穆迪報告指出。
章怡認為,審計署的數字存在低估的可能,原因是審計署是按照償債責任來劃分平臺貸款,“審計署審計主要是為了明確償債主體,因此可能是按照償還責任,逐筆認定是否屬於政府性債務;而央行、銀監會更多是從風險角度考慮。”
這一差別也從審計署審計口徑的收窄上可見端倪。審計公告顯示,截至2010年底,全國省、市、縣三級政府共設立融資平臺公司6576家,這一數字較銀監會公佈的9828家、央行公佈的1萬多家相比,少了近3500家。
“為什麼出現數據上的差別呢,主要是統計的標準不同,或者標準一樣、看法不一樣,也會有很大的差別。另外公司形態也是五花八門,執行政策的機構和人的判斷,可能有的會嚴一點,有的會放寬一點,結果也不一樣。”一位銀行監管專家向記者表示。
不過他透露,對於融資平臺債務的統計,或多或少都會存在博弈,例如審計部門對一個省進行債務統計時,最初的數據較高,然而各級地方政府並不認同,因此在遊説溝通後債務減少了兩千多億。
據媒體報道,一位審計署官員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説,審計署的審計結果是與被審計單位取得一致意見、徵求了地方政府意見得到認可且有證據支撐的政府性債務。4.97萬億元地方融資平臺債務,“是財政部、央行、銀監會和發改委四方認定的數”。
再融資風險仍是最大風險
章怡認為,審計署確定的債務基本上地方政府有一定義務償還,而審計署沒有納入統計的3.5萬億元貸款,恰恰可能是這些貸款的合規性或者貸款手續存在問題,其中的風險比其他貸款或許更大。因此穆迪謹慎地認為這些貸款中的大部分(50%~75%)有可能會逾期。
“由於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潛在巨大風險,12萬億平臺貸款中預計20%-33%可能在未來會轉為不良,加上其他貸款的不良資産,從而使得中國銀行業累積的不良貸款規模佔總貸款的比例可能會升至8%-12%之間。”章怡説。
穆迪分析師評價説,銀行在處理地方政府債務上缺乏緊迫性,銀行不止一次地聲稱,他們從不擔心政府債務的貸款質量。銀行過於相信政府會幫助他們解決不良貸款的問題,持續的經濟發展會為銀行贏得解決問題的時間。
“因此我們希望看到政府對這一問題有一個系統性的解決方案。”章説。
不過,中金近期發佈的報告則相對樂觀,該報告指出,審計署公告2010 年末地方政府性債務總規模達到10.72 萬億元,加上國債的存量,2010年政府負債率和債務率分別達到44%和146%(前者等於政府債務/GDP,後者等於政府債務/財政收入),較09 年都有所下降,且仍保持在國際較低水平,即使將政策性銀行和鐵道部等政府隱性債務也算上,政府債務的系統性風險依然可控。
然而,也必須指出,近期被媒體曝光的雲南地方融資平颱風險事件,也使得各方對地方政府債務的再融資風險高度關注。
中金報告指出,預計政府未來3 年需支付的債務本息預計將達到2.2萬億-3.1萬億,2011年就需支付0.9萬億-1.2萬億。而銀監會今年明確禁止借新還舊,使得融資平臺的短期債務展期出現困難。
“融資平臺的再融資壓力有多大,取決於銀監會的四分類標準實際執行起來有多嚴。從歷史經驗來看,地方政府債務增長在經歷了高峰期後,一旦大幅收縮,違約風險就會上升,而銀行信貸資産質量的惡化又會進一步加劇再融資風險。”中金報告認為。
穆迪報告隱含統計口徑玄機 地方平臺貸款被低估了3.5萬億?
據媒體報道,一位審計署官員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説,審計署的審計結果是與被審計單位取得一致意見、徵求了地方政府意見得到認可且有證據支撐的政府性債務。4.97萬億元地方融資平臺債務,“是財政部、央行、銀監會和發改委四方認定的數”。
再融資風險仍是最大風險
章怡認為,審計署確定的債務基本上地方政府有一定義務償還,而審計署沒有納入統計的3.5萬億元貸款,恰恰可能是這些貸款的合規性或者貸款手續存在問題,其中的風險比其他貸款或許更大。因此穆迪謹慎地認為這些貸款中的大部分(50%~75%)有可能會逾期。
“由於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潛在巨大風險,12萬億平臺貸款中預計20%-33%可能在未來會轉為不良,加上其他貸款的不良資産,從而使得中國銀行業累積的不良貸款規模佔總貸款的比例可能會升至8%-12%之間。”章怡説。
穆迪分析師評價説,銀行在處理地方政府債務上缺乏緊迫性,銀行不止一次地聲稱,他們從不擔心政府債務的貸款質量。銀行過於相信政府會幫助他們解決不良貸款的問題,持續的經濟發展會為銀行贏得解決問題的時間。
“因此我們希望看到政府對這一問題有一個系統性的解決方案。”章説。
不過,中金近期發佈的報告則相對樂觀,該報告指出,審計署公告2010 年末地方政府性債務總規模達到10.72 萬億元,加上國債的存量,2010年政府負債率和債務率分別達到44%和146%(前者等於政府債務/GDP,後者等於政府債務/財政收入),較09 年都有所下降,且仍保持在國際較低水平,即使將政策性銀行和鐵道部等政府隱性債務也算上,政府債務的系統性風險依然可控。
然而,也必須指出,近期被媒體曝光的雲南地方融資平颱風險事件,也使得各方對地方政府債務的再融資風險高度關注。
中金報告指出,預計政府未來3 年需支付的債務本息預計將達到2.2萬億-3.1萬億,2011年就需支付0.9萬億-1.2萬億。而銀監會今年明確禁止借新還舊,使得融資平臺的短期債務展期出現困難。
“融資平臺的再融資壓力有多大,取決於銀監會的四分類標準實際執行起來有多嚴。從歷史經驗來看,地方政府債務增長在經歷了高峰期後,一旦大幅收縮,違約風險就會上升,而銀行信貸資産質量的惡化又會進一步加劇再融資風險。”中金報告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