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中藥材市場集體瘋長 阿膠每公斤或將衝高至5000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5日 11: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最近,針對上周申銀萬國調研報告中提到東阿阿膠(000423,股吧)“計劃修改説明書,以增加産品使用量”一事,東阿阿膠和申銀萬國雙方隨後都回應表示,事實並非如此,報告有欠缺。申銀萬國的該調研報告“雷人”之處不止於此,其喊出“東阿阿膠:阿膠塊每公斤零售價5000元不是夢”,更是語驚四座。2010年至今,東阿阿膠旗下阿膠塊産品已5次提價,今年1月提價幅度高達60%,阿膠零售價每公斤已突破千元,漲價消息再次傳來自然引人關注。

  31年間阿膠漲幅49倍還有潛質?

  據業內人士透露,6月28日,東阿阿膠股東大會召開。兩天之後,多家券商機構以“股東大會溝通紀要”的形式發佈研究報告,透露東阿阿膠提價打算。申銀萬國研報首先語出驚人:預計3-5年內驢皮價格暴漲,推動公司阿膠塊價值繼續回歸,認為貨真價實的阿膠作為一種原料,到2015年每公斤零售價格非常可能達到5000元,目前是1500元。

  中國民族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研究員涂羚波指出,東阿阿膠通過提價推動業績快速增長,公司對於阿膠塊的戰略是定位高端人群,提價控量,這一戰略不僅是為了應對驢皮收購價格的上升,更是想通過提高價格,打造阿膠産品的高端形象,促使其價值回歸。阿膠塊從2010年開始提價,1月份兩次累計提價33.3%,5月份提價5%,10月份再次提價10%。從去年4次提價的結果看,全年銷售額估計9-10億元,銷量保持穩定。今年1月份再度提價60%,目前已是954元/每公斤。雖然一季度的銷售量受到了一定影響,下降了20%,但從去年全年銷量的情況看,隨著四季度阿膠消費旺季的來臨,判斷阿膠塊全年銷售量變化不大。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研究員的分析報告也提出:“1980-2011期間,茅臺價格上漲115倍,蟲草上漲799倍,而同期阿膠價格只上漲49倍。作為保健品,阿膠每天只需要9元的消費金額,目前價格遠未體現內在價值,如有機會公司還會繼續回歸”。

  對於行業分析者的集體看漲,東阿阿膠公司方面向媒體回應説,阿膠塊零售價有可能達到5000元的消息,只是“券商研究人員的推測”。公司不排除未來達到這一價格的可能,但公司近期並沒有提價的打算,如果提價會通過公告或官方聲明告知。如此回應似乎並沒完全否認這誇張的零售價。

  發力醫院營銷再戰銷售高點

  阿膠塊價格飛漲業務提升,阿膠的衍生品阿膠漿也在奮起直追。據介紹,今年5月東阿阿膠在北京召開了一個中國抗癌協會捐贈5000萬元活動的發佈會,因東阿阿膠的産品復方阿膠漿對白細胞減少、貧乏綜合症有一定的治療效果,有專家建議,公司可以針對癌症患者提高劑量。該內容被申銀萬國的研究員寫入“東阿阿膠:阿膠塊每公斤零售價5000元不是夢”這篇分析報告中,因此出現“東阿阿膠計劃修改説明書,以增加産品使用量”的雷人結論。雖然事後東阿阿膠回應説,企業不能擅自修改説明書,但和醫院緊密合作的姿態日漸顯現。

  申銀萬國的研究報告顯示,復方阿膠漿是醫保雙跨品種,醫院營銷已全面啟動,定位癌性貧血患者,市場潛力大;同時公司也啟動了針對基層的銷售策略,以消除非基本藥物産品的負面衝擊。

  涂羚波分析表示,去年東阿阿膠公司的阿膠漿銷售額6-7億元,其中醫院市場貢獻了8000萬元左右。公司將加大對醫院市場的營銷力度,針對腫瘤患者放化療後70%都有貧血的病症,積極開拓潛在消費人群。同時,阿膠漿産品已進入14個省份的新農合目錄,基層醫療市場也是公司的發展重點。

  提價背後是資源短缺

  在提價背後,受驢皮資源短缺影響,東阿阿膠面臨産能限制。記者從東阿阿膠了解到,在7月2日舉辦的2011年中國品牌藥企沙龍上,東阿阿膠總經理秦玉峰就表示:為緩解上遊原料資源短缺以及價格波動所造成的壓力,提議藥企成員結成戰略合作夥伴,攜手解決道地藥材資源的短缺問題。品牌藥企需要團結起來,合力向上遊拓展,共建原料基地,力爭掌控幾種藥材。秦玉峰還説,公司相繼在新疆、內蒙古等地建立了13個養驢基地,到2015年底將不少於20個。

  此外,在資源短缺等問題之下,不光東阿阿膠漲價,整個中藥材市場都在集體瘋長。秦玉峰介紹,2011年537種中藥材梯次漲價,漲幅10%-400%不等。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信息中心日前發佈的《2011年5月市場價格同去年同期比較監測報告》顯示,該中心所監測的包括中藥材大宗品種在內的537個藥材品種中,與去年同期相比價格上漲的藥材品種有371個,佔總量約69%。其中,松貝母、青貝、阿膠、海龍、辰砂、太子參等上漲幅度較大,僅有冬蟲夏草和三七的各規格呈現跌勢。

  南方日報記者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