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一語中的 乾羽
關於牛奶標準高低的爭論,最近再度引起社會關注。在近日舉行的一個奶業論壇上,關於當前的乳品安全國家標準,兩位業內人士針鋒相對。廣州市奶業協會會長王丁棉炮轟:中國乳品標準創全球最差標準,標準制定被大企業所左右。內蒙古奶協秘書長那達木德認為:當前我國乳業還處於初級階段,制定乳品標準要從客觀實際出發。如果,現在就要求按照乳業發達國家的標準來執行,那麼佔總量70%的散養戶絕大部分都要倒奶、賣牛、殺牛(6月22日《人民日報》)。
指責低標準是看到了低標準,贊同低標準也等於承認了低標準,無論爭議雙方具體態度怎樣,至少在乳業標準較低這個事實層面的認定上,雙方持有相同的看法。那麼,一個問題隨之而來,乳業標準低是否合理與應該呢?這個問題可以從市場規律和價值判斷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先從市場規律的角度看,判斷市場行為有兩個基本的視角:短期行為和長期行為。短期行為可以盈利,但未必能夠長久,長期行為可以帶來結果,但可能在過程中付出代價。對於企業來説,最理想的狀態無外乎是短期和長期都可以贏利,但如果只能選擇一種贏利,則應該看重長期發展,畢竟企業的經營不是一錘子買賣。具體到提高還是降低乳業標準也是如此。短期看,降低標準意味著收購門檻降低,奶農們所生産的産品可以賣得更多,這的確有利於奶農的創收。但是這樣的判斷只是短期的市場判斷,任何市場行為都不可能只盯住眼前蠅頭小利,也不可能不承受産品升級的陣痛,否則市場就不會完善,産品就不可能優化。所以,看似沒錯的判斷其實缺少了長遠眼光:當競爭中沒有品牌和誠信作為支撐時,國産奶的幸福時光也就到頭了。
再從價值判斷的角度看,就算提高標準真的會造成一些奶農利益受損,會造成一些企業利潤下滑,是否就應該以降低標準為代價,為差強人意的生産現狀買單呢?這取決於兩個基本的價值判斷:一個是,消費者的利益是否應該放在首位,雖然現有的標準不至於影響消費者的健康,但毫無疑問,消費者期待的是標準可以和國際接軌,此時是否應該把消費者的訴求放在首位?另一個是,産業升級的代價該由誰承擔?如果降低標準,升級的代價就轉嫁到了消費者的身上,而如果提高標準,則升級的代價將由生産者自己承擔,畢竟他們在付出代價之後,也將享受到升級的成果。這兩個問題其實不難判斷,只要明白在市場經濟社會,消費者應該獲得高質量的商品和服務,就可以看到企業自我升級的必要。
其實,在消費者和奶農之間並不存在根本的對立,兩者之間的關係可以在市場的調節下達成一種和諧。只不過由現在的狀態向和諧發展還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的長與短、痛與苦,才是各方爭議的最核心內容。其實,在這個爭議中,雙方忽視了一個問題:那些乳品企業完全可以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承擔更大的責任。對於一個有市場眼光和社會責任的企業來説,它要實現的目標不僅僅是贏得利益,還有兩個重要的方面:一個是品牌的建立,沒有品牌不可能在市場上走遠;另一個是産業鏈的優化,如果沒有主動對産業鏈進行優化,尤其是對上遊的産業進行整合,則一個企業也不可能持續發展。從這兩個方面看,現在乳品企業,似乎他們還沒有意識到輔助、引導、督促奶農升級的必要性,還沒有看到自己應該在這個升級過程中應該承擔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