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張立偉:國情不能綁架監管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2日 15: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早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張立偉

  有專家近日批評,根據中國最新制定的乳業安全標準,蛋白質含量由原標準中的每100克含2.95克,下降到了2.8克,而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總數標準由原來的50萬上升到了200萬,比美國、歐盟10萬的標準高出20倍,這個明顯倒退的標準被認為全球最差。

  相關部門在去年公佈新標準時辯稱,這是為國情所逼,照顧散戶奶農利益。因為中國70%的奶源來自散戶,為擠出更多利潤,飼料成本過低導致鮮奶蛋白質含量較少,而且因為重視牛奶産量,奶牛品種也較差。此外,降低標準也被衛生部認為有利於生乳質量安全的監管,因為此前由於很多生乳蛋白質含量不達標,出現了駭人的三聚氰胺添加事件,這種將違法添加歸罪于標準過高的説法令人震驚。

  作為標準的兩個起草者,伊利與蒙牛的奶源主要來自奶農,新標準顯然符合他們的利益。一般而言,國際上普遍實行緩慢加熱殺菌的“巴氏奶”屬於營養較高的鮮奶,但銷售半徑較小,需要嚴格冷藏且保質期短;而經高溫瞬間消毒殺菌製作的牛奶稱為“常溫奶”,可較長期常溫保存,有利於將銷售半徑擴大至全國,但營養價值低。內蒙古乳業正是靠著常溫奶迅速崛起為全國性的巨頭。此前,中國地方性的乳企為了區別常溫奶而將巴氏消毒奶在營銷上稱為“鮮奶”,但伊利與蒙牛推動了政府頒布“禁鮮令”,兩家企業幾乎主導了中國乳業政策與標準的制定。

  中國乳業在過去的十多年間獲得驚人增長,這得益於政府放鬆了監管,企業通過降低質量獲得産量上的膨脹。當這些企業長大後主導了整個行業,提高標準與收緊監管卻更加困難,因為他們繼續以“國情”綁架了標準與監管。在西方商業文化裏,消費者利益要放在首位並接受政府與消費者的監督,這意味著即使企業制定標準也必須符合消費者利益;但在中國乳業發展與轉型的過程中,企業利益主導一切,甚至控制標準,讓消費者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這種管理上的混亂根植于一種叫“特殊國情”的東西,它的含義是,處於發展過程的中國必須將經濟增長放在首位,為了這個任務可以降低監管執行的力度,比如環保、食品安全等,從而得出的事實是經濟增長與就業比人的生命健康更重要。

  中國乳業創造的奇跡並不光彩,甚至被逼無奈的父母為了孩子健康爭相購買外國奶粉。那些企業將鉅額的資金投向廣告與營銷,也不願意用來改進奶牛飼養落後的現狀。這使中國奶業陷入一種奇怪局面,消費者不滿加劇刺激了企業瘋狂的營銷,但引起人們不滿的乳品質量不僅沒有得到改善,在“全球最差標準”允許下,正在合法地倒退。

  (本文摘編自6月21日《21世紀經濟報道》,原標題為“消費者主權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