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魏革軍:貨幣政策沒有超調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3日 10: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金融雜誌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隨著PMI的回落,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加劇以及民間融資利率的攀升,再度引發了貨幣政策鬆緊的爭議。有觀點認為,持續從緊的貨幣政策操作已經過頭,應當轉變貨幣政策的方向。

  類似的質疑在我國宏觀調控史上已多次出現。當宏觀調控進行到一定階段,長期積累的體制性問題便顯現出來,一些結構性問題浮出水面,便引發新一輪政策博弈和倒逼。此時,貨幣政策作為創造和收縮信用最有效的手段,自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適應市場變化和經濟發展需要,適時適度調節是貨幣政策的應有之義,也是我國貨幣政策遵循的原則和做法。但是,目前還不是改變貨幣政策方向的時候。自貨幣政策由寬鬆轉為穩健以來,人民銀行運用多種政策工具調控貨幣信用總量,抑制了通貨膨脹壓力,降低了經濟運行的風險。但是,體制性擴張和通脹壓力尚未根本緩解,貨幣政策稍有鬆動,物價和資産價格便可能出現反彈。

  貨幣政策核心是促使實際增長接近潛在增長,使資源得以充分利用。我國目前實際增長仍高於潛在增長。許多專家估計,我國GDP的潛在增長率為8%~9%,但從實際來看,“十一五”期間我國GDP年均實際增長11.2%;今年第一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9.7%,而按可比價格計算,各省份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長大都超過10%,均高於潛在增長率。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各地普遍存在追求高增長的強烈衝動,不加強貨幣約束,就難以促使經濟走出結構困局。因此,當前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不是流動性不足,而是投融資結構問題;不是速度快慢,而是增長的可持續性和質量問題。

  預期通脹率是決定貨幣政策取向的重要因素。通脹最大的危害是扭曲經濟,加劇收入分配不公。當前我國物價總體仍處於較高水平。CPI同比仍高於今年4%左右的控制目標,工業生産者購進價格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仍處於上漲通道,因此,保持物價總水平的穩定仍然是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特別要看到,主要經濟體為促使經濟恢復,普遍實行了寬鬆的貨幣政策,這會産生一定的滯後效應,從而加劇輸入性通脹危險。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覺。

  貨幣政策實施要看關注整體流動性狀況。市場流動性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資産價格來體現的。雖然目前資産價格受到抑制,但穩定性相當脆弱。4月份房地産市場居住類價格同比上漲6.1%,環比上漲0.4%。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價格下降的城市只有3個。從證券市場來看,目前A股市盈率近期整體估值為17.73倍,仍然較高。從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來看,表內信貸量雖有所減少,但表外業務增速迅猛,流動性風險仍然存在。

  因此,目前仍應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同時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以走出經濟運行之困。不能總指望用貨幣方法去解決結構性矛盾。越是困難,越要強調科學發展,越要重視結構調整,越要加快制度創新。一次次的拖延和累積,會給未來的調整帶來更大的挑戰。

  需要指出,穩健貨幣政策不是緊縮,而是綜合運用各種工具調節,加強預調微調,有收有放,促進更多資金流向實體經濟,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在這一輪調控中,貨幣當局權衡不同政策工具的利弊,選取了相對溫和的方式對衝過多的流動性,符合我國的金融結構特點和實際需要。穩健貨幣政策也不是墨守成規,而重在制度創新。今年以來,我國貨幣政策更加注重審慎管理,更加關注社會融資總量的變化,更加注重市場環境的培育。這些制度變化對未來經濟發展和宏觀調控具有重要意義。

  對貨幣政策存在不同看法是市場經濟下的正常現象。隨著現代社會發展,社會各界對政策關注度不斷提高,希望更多了解決策依據、方法和過程。有關方面應順應這些需要,主動加強與社會溝通,不斷提高溝通水平,讓社會充分了解政策的實質和特徵,從而為貨幣政策有效實施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