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內地富人海外買房似乎正在演變為全球性的“抵抗運動”。華人投資移民首選的置業國家是加拿大,但很多加拿大人表示,因為中國人的投資,導致房價猛漲,很多本地人置業時間不斷推遲。溫哥華前市議員Peter Ladner提議,“應效倣中國的限購令,限制外國人投資住宅物業”。 英、美、澳洲國家的媒體都曾經報道過此類抱怨。當然,中國香港地區也許對內地購買力“體驗”最深。
中國內地富人的海外購房的衝擊同最近幾年龐大的移民潮是相關的,它的規模遠遠超越了以往任何時期。據“2011年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近60%個人資産超過千萬的中國富人正考慮或已通過海外投資移民,資産上億的富人27%已經移民,47%在考慮中。在中國人的觀念裏面,移民至陌生地方大部分都伴隨著安家置業,毫無疑問,這必然對移民國的房地産市場形成“新增購買力”,但它的表現形態又是不同的。
像美國這樣發達國家,房地産制度都比較完善,基本上物業稅可以將放租的租金完全吃掉,而且房地産市場未來還會有整體加稅的傾向,因為這些國家的地方政府都面臨著赤字困擾,像英國去年就提高了印花稅。其實,這也是英美房地産市場一直下跌異常疲軟的一個原因,因為下跌的通道中基本上剔除了所有“接盤”的投資客,所以,如果指責中國買家是“炒家”,這是誇大的,他們大多數是真心想首套置業而不是投資“套利”的。
於是,華人“集聚效應”就決定了真實的華人海外購買力衝擊的力度,像加拿大溫哥華這樣的華人城市,它因為“集聚效應”不斷吸引華人移民至此,不像置業英美,主要是為了子女教育,置業溫哥華,類似于新的生活選擇。於是我們看到,加拿大儘管跟美國經濟是高度同步的,但加拿大的樓市卻跟美國相比是“冰火二重天”,華人購買力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很大程度上,中國富人的海外置業並非因為國內限購而進行的新“炒房運動”,而是全球化生活狀態下的資産分配和避險。否則很難解釋中國人為什麼在香港購買天價豪宅,也會在地廣人稀的澳洲用200萬人民幣的價格拿下500平米的聯排。
我們認為,中國在通脹下的收入分配狀態將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如果一個國家高度貧富分化,0.6%的家庭擁有一半以上的財富(波士頓諮詢的統計數據),那麼嚴厲的通脹必然將産生更糟糕的景象:富人則因為購買大量資産而獲得優勢,而窮人則因為工資慢于通脹而得到傷害。要知道貨幣氾濫的確在金融學的意義上“托起”資産價格,它製造了負利率自然會讓資産飆升,但是一直維持貨幣氾濫的代價是傷害社會。
也就是説,金融意義上的資産價格計算最終的約束是社會被傷害下的承受力,這種承受力如果無法繼續,那麼它就會給人們帶來巨大的不安,從這個意義上説,結束這種不安,不僅對窮人是有好處的,對富人也是有好處的,富人也許會資産價格跌一點,但是他們的不安會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