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外資種業巨頭加速佈局中國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4日 09: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合資種子企業將被引導設立研發機構

  商務部、農業部組成的調研組日前前往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了解外商投資農作物種子行業的最新情況。《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東北調研發現,目前跨國種業巨頭正加快在中國佈局,對國內種業産生了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在玉米種子市場。

  業內人士指出,外資種子公司的進入對國內種子企業帶來了較大的競爭壓力,而國內種業發展的主要掣肘在於科研機制,應該加強科研機構的公益性、基礎性研究,並讓企業成為商業育種的主體,這樣國內種業才能獲得可持續的發展能力。

  生存現狀 跨國種業巨頭競相進入中國

  國外種業巨頭競相進入中國市場,很多本土企業只能“夾縫中求生存。”吉林農大科茂種業負責人李殿申説,以前在吉林省的種子銷售量每年有1000萬斤至1200萬斤,自從先鋒公司的玉米品种先玉335在吉林推廣後,他們只能去黑龍江第三、第四積溫帶銷售種子,銷售量減少到了每年400萬斤。

  不過,退守黑龍江的農大科貿種業公司又遭遇到了新的競爭對手——德國KWS。2009年開始,黑龍江墾豐種業與德國KWS公司合作,進口“德美亞”親本並在國內制種,德美亞1號、德美亞2號在黑龍江第三至第五積溫帶推廣迅速,其中德美亞2號播種面積達到300萬畝。

  “北邊是KWS公司,南邊是先鋒公司,有點束手無策。”李殿申説。

  先鋒公司的先玉335品種近幾年來在“洋種子”中扮演著“先鋒”的角色。2006年,先玉335通過國家品種審定,因發芽率高、米質好、收購價稍高等優點而得以快速推廣,到2010年單品種種植面積超過3000萬畝,佔到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的7%。

  吉林省扶余縣種子代理商吳傳君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目前在幹度和米質上還沒有可以和先玉335抗衡的國內品種,今年扶余縣新增玉米種植面積2000公頃,用的大部分種子都是先玉335。

  據了解,從東北、黃淮海到西南是中國玉米的一條産業帶,在東北和黃淮海地區佔據了較大市場份額後,先鋒公司有意開拓西南玉米種業市場。

  與此同時,孟山都也開始將目光從西南轉向東北地區的“黃金玉米帶”。早在10年前,孟山都與中國種子集團合資成立中種迪卡種子公司,在廣西推廣雜交玉米品種迪卡007。記者從吉林省種子管理總站了解到,孟山都旗下的迪卡516玉米品種于2010年通過了吉林省的品種審定,目前孟山都已在吉林省各縣找好了經銷商,明年將開始銷售種子。

  其他跨國種業巨頭在玉米種子市場也有不少動作。2008年,主營蔬菜種子的瑞士先正達公司收購三北種業49%的股權。2010年,玉米品种先正達408通過了吉林省的品種審定。作為世界第四大種業集團,法國利馬格蘭通過與隆平高科合作,2010年開始在中國銷售其選育出來的玉米品種利合16。

  實力凸顯 外資種企彰顯市場影響力

  對於長期以來“多、小、散”的中國種業來説,外資的進入促進了國內農業和種業發展,在市場上的影響力日益顯現。遼寧省種子管理局負責人認為,外資公司先進的經營理念和成熟營銷模式成為國內種子企業的樣板,先進的生産加工技術和設施設備及管理制度、手段成為行業標桿。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擁有品種和技術優勢的外資種子企業通過成立合資公司、科研公司以及與國內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掌握了較大的話語權。單純從數字上看,國外種子佔的市場份額並不大,但對市場産生的影響卻很大。

  按照《外商投資産業指導目錄》《關於設立外商投資農作物種子企業審批和登記管理的規定》等政策規定,外資設立農作物種子企業,中方投資比例應大於50%,由中方控股。

  “由於育種技術和品種權都沒有進入合資企業,中方雖然佔有51%的股份,但實際上對品種沒有控制權。”吉林省種子管理總站站長丁萬志説。

  以先玉系列品種為例,該品種的研發由先鋒公司在中國設立的獨資研究機構鐵嶺先鋒種子研究有限公司負責。鐵嶺先鋒培育出的新品種産權屬於先鋒公司,先鋒公司將品種交給登海先鋒、敦煌先鋒兩家合資公司並收取品種使用費,合資公司負責制種和在黃淮海、東北地區的銷售。

  中國農科院教授、國家玉米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世煌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和外資種子企業的合作,主導權不在中國這邊。科研沒有進入合資公司,生産和市場都將受制于外資種子企業。

  除了成立獨資研發機構,國外種業巨頭還將研發的觸角伸向國內各大科研院所,進行種質資源蒐集、評價等方面的工作,這被看作是對種業“源頭”的掌控。

  農業部官員此前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説,外資企業本來在技術方面具有優勢,通過與國內科研單位合作,挖掘人才和資源,再反過來培育更適合中國的品種,優勢會更加明顯。對於外資企業與科研單位的合作,法律法規上還需要進行規範。

  由於農業部還沒有向外資企業發放水稻種子生産許可證,外資在水稻領域更多是進行科研“儲備”。據了解,2008年先鋒公司與國家雜交水稻工程中心簽署合作協議,取得了在亞洲地區進行雜交水稻品種推廣的權利。特別是在2009年,全球排名前幾名的種子公司孟山都、先鋒、先正達、拜爾在中國密集開展水稻研究合作,分別與湖南大學、國家雜交水稻工程中心、安徽省農科院水稻所、中國水稻研究所達成合作協議。

  打破瓶頸 科研是國內種業發展掣肘

  張世煌認為,中國種業最大的拖累在於科研,國內科研是一流的設備、二流的人才、三流的品種。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國內種子科研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種質資源鑒定、改良、創新和分子育種等基礎性研究薄弱,沒有基礎研究的支撐,商業育種也難以持續創新;二是很多科研單位不進行公益性研究,都蜂擁而上聚焦在低端培育雜交品種、然後賣種子賺錢;三是相比國外“工廠流水線式”的育種方式,國內育種是“家庭作坊式”的,缺乏各類科技資源的有效整合。

  業內人士指出,4月份公佈的《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很重要一點是提出了種業科研體制方面的改革要求。國務院的意見稱,目前我國商業化的農作物種業科研體制機制尚未建立,科研與生産脫節,育種方法、技術和模式落後,創新能力不強。到2020年,要形成科研分工合理、産學研相結合、資源集中、運行高效的育種新機制,培育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産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

  張世煌認為,科研管理應明確該公益的歸公益,該商業的歸商業。科研單位進行公益性研究,科研成果社會化,支持企業進行商業性開發。商業育種則要逐漸交給企業,通過5到10年的時間,讓企業成為産品創新和商業育種的主體。

  在科研方面,設立合資公司將有新的政策要求。《經濟參考報》記者從有關部委了解到,《關於設立外商投資農作物種子企業審批和登記管理的規定》正在修訂之中,修訂後的《規定》將引導合資公司“育繁推一體化”,即外商設立種子企業在合資企業進行品種研發。

  鐵嶺先鋒種子研究公司總經理孫書庫説,先鋒公司正在考慮在合資公司成立研發機構,一旦研發機構成立後,資源和技術會和合資公司分享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