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凈值虧損慘重、清盤現象迭出致投資者購買意願不足
新快報記者 陳偉新
近一個多月的下跌令市場信心嚴重受挫,新發的偏股型公募基金規模紛紛“迷你化”,一度更受追捧的陽光私募也終究風光不再。據《證券時報》報道,深圳一家券商係陽光私募近期在某大型國有銀行深圳分行遭遇發行失敗,當屬業內首例。據業內人士分析,私募新品遇冷的主要原因是私募今年業績不佳。據統計,今年以來凈值損失超過10%的私募基金超過300隻,投資者的購買意願顯著下滑。
1 新品發行陷入困境
據了解,近期有不少陽光私募産品發行陷入困境。融智投顧高級研究員張月透露,據她所知,就有北京、上海兩家知名陽光私募産品募集期已經過了一大半,但募集資金也才一兩千萬元,這離信託公司一般要求的5000萬甚至更高的成立規模相距甚遠,要按期完成募集應該是比較難的。
日前在深圳發行失敗的這款私募據説就是因募集資金太少而未能成立。該款産品為主動管理型,4月份開始發行,發行期滿募集資金才2000萬元。業內人士表示,此前並未聽説私募發行失敗,這應該是陽光私募首次發行失敗案例。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發行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基金業績不佳。如上述新品發行失敗的陽光私募旗下的其他産品近年來業績都不甚理想。
在日前證券時報舉辦的第二屆陽光私募高峰論壇上,一傢俬募公司總經理就表示,現在基金髮行處於2008年以來甚至是近十年以來最為困難的時期。北京一位正在發行産品的陽光私募公司的工作人員也向記者表示,他們現在發行非常困難,投資者購買意願不強。
2 明星私募風光不再
私募産品凈值損失慘重與近期的這波調整行情有關。從4月中旬以來,大盤開始陷入了深度調整的泥潭。上證指數4月18日在觸及3067點的階段性高位後連續下跌至目前的2700點一線,其間幾乎沒有像樣的反彈,兩市平均股價指數在一個多月的持續過程中下跌幅度超過30%,滬指大幅下跌超過12%。在這波調整行情中,在過去兩年為投資者獲得“絕對收益”的明星私募都沒能扛住。姜廣策、蔣國雲、常士杉、石波、呂俊、劉迅、童第軼等新舊大佬紛紛倒下,凈值損失慘重、跌破面值的不在少數。6月7日晚,姜廣策更是在微博上與網友對陣,起因即是網友在微博上直指其業績不好,姜被激怒後“奮起還擊”。在外界巨大的質疑之下,連一向以儒雅著稱的姜博士也開始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可見私募管理者目前所面臨的巨大壓力已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
在如此情形下,不僅一些“大佬級”的明星私募跌得“沒臉見人”,眾多的私募産品由於凈值的大幅下跌,規模的迅速縮小而面臨著生死考驗。阿爾法基金研究中心研究主管莊正向記者表示:“目前除了主動清盤之外,導致陽光私募産品被動清盤的比較常見於結構化的信託産品,非結構化信託産品合約中通常都不會有強制性的清盤條款。而對於一些規模較小、收益率低的中小型私募基金,往往會因為不足以應對每年數百萬元的高額信託管理費和運作經費而被迫清盤”。
3 清盤促進優勝劣汰
據了解,目前私募産品中分為結構化和非結構化兩種,其強制清盤的標準也各不相同。一般來説,結構化産品均設有明確的止損線。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對於結構化産品來説,當一般受益權委託人未能及時追加信託資金且信託財産凈值在合同存續期間繼續下降到信託計劃資金的80%的時候,受託人有權對信託財産中的證券類財産進行強制性平倉操作,平倉操作完成後信託計劃亦同時終止。根據目前的普遍情況,下降至85%就可以進行強制性平倉操作的情況居多”。
對於非結構化産品來説,現在業內存在著“7080”的説法,具體情況在每個私募基金的招股説明書中均有不一樣的規定。但對於私募基金凈值跌至0.7元或者0.8元是普遍公認強制清盤的紅線這一説法,阿爾法基金研究中心研究主管莊正認為,這並非清盤的主要原因,“對於非結構化的私募基金管理者而言,清盤與否最大的壓力主要來自投資者的大舉贖回以及信託公司的鉅額管理費用的壓力。為投資者賺不了錢就沒有分成,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還要交鉅額管理費用,不用別人強制清盤,自己也會不堪壓力而申請主動清盤,這是相對於公募基金而言更具有優勝劣汰的機制,每次大跌市之後還能存活下來的就是好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