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僵持十年之久的多哈回合談判,選擇了分階段完成的妥協方案。即便此舉成功,其代表的多邊貿易體系仍然面臨困境
又一個最後期限即將到來之際,世界貿易組織(WTO)僵持十年的多哈回合談判,不得不選擇改變其預設的目標。
在5月31日舉行的WTO貿易談判委員會非正式會議上,各成員方同意了WTO總幹事拉米(Pascal Lamy)的建議,將談判議題分成三種進度,達成三組不同的協議。其中,進入快速通道的議題,即“早期收穫計劃”,將於今年12月在日內瓦舉行的第八次部長級會議上達成一致。
這一時間點,也正是此前各方同意的完成多哈回合談判的最後時限。拉米此前多次表示“只有所有議題都達成協定,多哈回合才能算是成功”,與之相比,這次的新目標讓多哈回合談判大打折扣。
不過,這一安排並非沒有積極意義。北京WTO事務中心副主任鐘青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多哈回合談判到現在一拖再拖、部分成員國對多哈回合能否達成協定已經非常不看好的情況下,這一安排促使能夠達成協定的部分儘快達成協定,而對分歧較大的部分,可以採取更長的步驟,從而給予更大的達成協定的希望。
也有人擔心,即使是“早期收穫計劃”,要在年底前結束也非易事。持續十年之久的多哈回合談判以及其代表的多邊貿易體系,仍然面臨著困境。
挽救多哈回合
2011年底是WTO各方事先預定的談判期限,而談判的進展顯然不樂觀。
4月21日,WTO公佈了多哈回合的談判文本和最新進展,長達數百頁的內容並無太多亮點。拉米在為這些文件撰寫的前言中稱,情況非常糟糕,成員方在非農部門減讓問題上的嚴重分歧,2011年結束談判已無可能。
為了挽救多哈談判,4月29日,拉米提出將議題分成三種進度——快速通道、中速通道和慢速通道,分批次達成協定。5月31日的會議上,WTO成員方同意了這一建議。
拉米在大會發言中指出,具有發展元素的最不發達國家議題,是最迫切、最可行的,應該在12月會議上達成結果;正在成員方討論的一些議題,可以進入中速通道;而工業品市場準入、農業、服務業、貿易救濟和與貿易相關的知識産權等議題,預計今年年底前很難達成一致,將進入慢速通道,在第八次部長級會議繼續探討。
“在12月達成部分協議,並不意味著其餘的議題被拋棄。”拉米稱,他將繼續就相關問題同WTO各成員方進行磋商,並在此後的會議上再次反饋彙報。
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常務理事、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提出“早期收穫計劃”建議的目的,是想通過最不發達國家議題,繞開此前阻礙談判的議題。
他分析稱,多哈回合談判進展緩慢的癥結在於農業問題上,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與發展中國家出現利益衝突。考慮到明年是美國總統大選之年,指望美國此時作出讓步,並不現實。而最不發達國家議題,則可能繞過這一暗礁。
事實上,類似“早期收穫計劃”的想法,並非拉米所獨有。此前,拉米曾宣佈,多哈回合談判已完成80%。在部分人看來,就能夠達成一致的問題簽署的協議,要比長久的僵持、甚至全盤放棄談判好得多。
美國前貿易代表蘇珊 施瓦布(Susan Schwab)曾在《外交》雜誌(Foreign Affairs)上撰文稱,就部分議題達成協定是有可能的,也是應該做的。她特別指出,貿易便利化、限制農業出口競爭、區域貿易協定、環境産品談判、最不發達成員“免關稅、免配額”等議題,都是有望達成一致的。
瑞士聖加倫大學教授Simon Evenett也撰文稱,應努力挽救多哈回合中可以達成共識的部分協議,為成員在某些議題上展開“自下而上”的談判提供機會。
根據WTO披露的信息,在最不發達國家議題之外,各成員方還在尋找更多的可以列入“早期收穫計劃”的議題。貿易便利化、特殊和差別待遇條款、出口補貼和農業出口競爭的其他領域、漁業補貼、區域貿易協定,以及限制貿易壁壘的靜止承諾等,都在建議之列。
中國駐WTO大使易小準指出,成員國應該在12月之前努力達成一個小型“早期收穫計劃”,為確保成功,成員國應該避免將技術上不成熟或政治敏感的議題放到小型的早期收穫中。
也有一些成員方駐WTO大使認為,即使是“早期收穫計劃”議題,要在12月的部長級會議前完成,也並非易事。他們稱,在部長級會議的目標外增加一些新的議題,會引發其他領域的交易,這會導致議題數量不可控制,增加失敗的風險。
周世儉也坦言,對“早期收穫計劃”信心不大,因為在談判中起要害作用的美國能否同意,還尚不可知。
“三角死結”難解
多哈回合談判,已經成為多邊貿易談判歷史上耗時最長的回合,雖然最初各方對談判難度早已有了心理準備,但多哈回合進展之緩慢仍超出各方想象。
十年時間中,談判兩次被中止,最後期限也由最初的2005年1月1日數次推遲,直至目前的2011年底。其間,由於各方利益的衝突和矛盾,按慣例兩年一屆的部長級會議也一度停止。
以“發展”為主題的多哈回合談判中,發展中國家力量的壯大,改變了過去由少數幾個發達成員主導談判的格局,也使決策過程變得複雜和困難。
20個議題中,農業和非農産品市場準入是最關鍵也是世貿組織成員分歧最集中的兩個議題。拉米曾用“三角死結”來形容談判僵局:歐盟需要降低農産品關稅;美國需要削減農業補貼;發展中國家則需降低工業産品關稅。但是,三方都不願最先採取行動,都要求以對方的讓步作為自己讓步的前提。
鐘青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多邊貿易體系談判與各參與方力量的變化有很大關係。強勢成員方主導的談判,可能會更快達成協定,但協議公平性會受到損害,參與成員方增加,雖然理論上可能達成協定的時間更長,但是,協議不公平的情況會降低。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由於多哈回合談判的停滯不前,各國紛紛轉向雙邊和區域性貿易協定談判,多邊貿易體系的發展面臨尷尬局面。
鐘青認為,多邊貿易體系是經濟領域裏惟一有爭端解決機制安排的體系,提升了貿易的可預見性。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多邊貿易體系應該是全球各國應該維護的主要的貿易體系,雙邊和區域貿易協定是多邊貿易體系的補充。
周世儉則稱,金融危機以來,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要從體制上解決這個問題,還要依靠多邊貿易談判。如果多哈回合談判能達成一致,工業品、農業品的價格都會下降,不僅有利於自由貿易,還有利於世界經濟的復蘇。
不過,談判環境已經發生變化。與WTO前身——關貿總協定時期的數輪談判相比,目前多邊貿易規則基礎已經比較牢固、談判力量對比也發生變化,此前那種議題廣泛的單一框架談判可能面臨改變。鐘青認為,由於不同議題的談判涉及不同的領域,一個議題達成協定,就是一個突破。
“未來的多邊貿易談判,應該是分步驟、由易到難逐漸推進的。”周世儉也稱。
美國前貿易代表施瓦布表示,對議題廣泛、包羅萬象的談判付諸“單一承諾”的模式已經不再奏效了。面對現實,各國領導人應該做的是WTO主持下的、根據各自意願達成的多個小範圍的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