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哈藥被曝為污染慣犯 與政府討價還價股價大跌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2日 16: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編者按 哈藥集團明目張膽水陸空立體亂排亂放,長期以來對周邊環境造成嚴重污染。而年銷售額50億、一年廣告費投入5億的企業,卻哭窮無錢治污。一個醫藥企業連當地老百姓的健康都不當回事,能否把全國人民的健康放在心上值得懷疑。高額利潤的確給當地帶來稅收,但這種缺失社會責任、唯利是圖的企業不會長久,金好銀好不如身體好。消費者不是傻瓜,應該學會用腳投票,做出自己的選擇。

  9日,哈藥集團污染事件後續影響繼續在股價走勢上得到體現,哈藥股份盤中一度跌至15.62元,創下約21個月以來的新低,最終收盤收于15.74元,跌幅達到6.64%,成交量24.91萬手,換手率3.07%。

  哈藥乃污染“慣犯”

  哈藥總廠的污染問題,並不是近期才暴露出來的。從2004年開始,在環保部門眼中,哈藥總廠始終是個污染慣犯,而其整體搬遷計劃,也在2008年之前就已經開始醞釀,至今已經4年。對於這家正在被不斷擴張的哈爾濱城區日益包圍的醫藥企業而言,整體搬遷,幾乎是根本解決環保問題的唯一齣路。

  但隨後的2009年,哈藥總廠的空氣污染問題再次被曝光,當時媒體報道稱,哈藥總廠散發的怪味蔓延到10公里之外,幾乎接近黑龍江省政府所在地。6月8日,一位當地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我家就住在南崗區,離哈藥總廠有五六里路,有時候窗子一開就能聞著怪味。這樣已經至少持續四五年了。”

  2011年3月,哈藥總廠最終確定搬遷計劃,其副總經理吳志軍宣佈,搬遷已經列入企業五年規劃,“五年內搬遷,已成定局”。而可能的搬遷方向是,哈爾濱市東南方的阿城區,距離哈市近百公里。並且,這一規劃也已列入哈爾濱市規劃之中。但在醞釀搬遷的這四五年間,哈藥總廠的表現並不讓人滿意。

  子公司停産近3個月卻未公告

  哈藥公司承認了停産和減産事實。“自3月中旬以來,哈藥總廠101車間TDA全部停産,107車間頭孢氨芐、頭孢拉定停産;104車間頭孢噻肟鈉和121車間頭孢曲松月均減産12噸;102車間7—ACA月減産60%。”

  但公司稱:“這些停産、限産品種均為無菌原料藥及醫藥中間體,企業通過外購等方式彌補,不會對公司整體經營造成影響。”

  換句話説,哈藥總廠部分車間從3月中旬就已停産或減産,但哈藥股份只字未提。

  在上述整改措施中,除了限産、究責外,並未提及對哈藥總廠的搬遷工作。而哈藥總廠的整體搬遷被認為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最有效和直接的方式。但哈藥總廠稱,由於異地建廠的投資巨大,原料藥産品的附加值低,利潤空間微薄,預計投産後2-3年內將不具備競爭優勢,因此極易造成企業處於虧損境地,造成企業無法生存的後果。

  人民日報:"污染門"難關不能用失察或盲區解釋

  早在2009年8月,就有媒體曝光了哈藥的污染問題。近兩年來,媒體對哈藥污染的追問一直沒有停止。黑龍江多位政協委員也曾聯名提案,並提交了“硫化氫氣體超標1150倍,氨氣超標20倍”的實際檢測結果。當地人大多次將哈藥制藥總廠氣味污染問題作為議案討論。而據當地環保機構説法,自哈藥制藥總廠建設投産以來,附近居民關於其亂排放的投訴,從未中斷過。

  民眾的追問,輿論的追問,人大政協的追問……如此追問力度,為何竟關不上哈藥的“污染門”?

  媒體報道説,哈藥2010年營業收入180億元,5年上繳70億元稅金——頂著當地著名利稅大戶的光環,這是不是哈藥的所謂“底氣”?

  這種懷疑是有理由的。一些利稅大戶,仗著對當地“貢獻巨大”,既能創造財富,也能解決就業,就利用地方“不敢得罪”的心態,不把一些法律規定放眼裏。而一些地方,明知企業有問題,但為了留住利稅大戶,面對舉報質疑,或“睜只眼閉只眼”,或“捂蓋子封口子”;本該發揮“貓捉老鼠”作用的環保部門乃至司法部門,也常常失語、失職、失守。

  環保部:哈藥環保投入不足應負責

  “該停的停,該減的減,該治的治,該罰的罰,下一步達不到整改標準,將加大處罰力度。”7日,在哈藥總廠污染調研現場會上,國家環保部東北督查中心副主任白保柱對此次哈藥污染事件明確表態。

  白保柱認為,哈藥股份環保投入不足,這次事件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新京報社評:哈藥拿污染與政府討價是何邏輯

  如何徹底解決污染問題?哈藥總廠給出的結論是“搬遷是解決氣味問題的根本辦法”。哈藥集團同時表示,由於異地建廠的投資巨大,預計投産後2—3年內將不具備競爭優勢,容易造成企業虧損,導致企業無法生存的後果。該公司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在新廠址選擇問題上給予各方面政策支持”。

  哈藥集團的這個“希望”,簡直匪夷所思。哈藥造成的污染狀況,並不是周圍環境或居民有問題,而是因自身違法超標排放。由於自身原因形成污染,卻要當地政府在新廠址選擇上提供政策支持,這豈不是笑話?如果哈藥的這個主張成立,就意味著任何一個企業都可以以“缺錢”為理由,向政府申請“治污政策”。

  建議對哈藥罰款5.4億元

  哈藥在全國算是個名牌,在當地則算是個利稅大戶,這樣的企業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尾大不掉”。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國人也熟悉了一個新的舶來語——大到不能倒。從此前的紫金礦業,到現在的哈藥集團,都在努力在“大到不能倒”的庇祐下把經濟與環境和諧發展這潭水攪渾。

  事實證明他們做到了。哈藥不僅在這場污染風波中保持淡定,而且還能討價還價。比如有專家建議其總廠搬遷以徹底根治污染,哈藥集團則表示,由於異地建廠的投資巨大,原料藥産品的附加值低、利潤空間微薄,預計投産後2-3年內將不具備競爭優勢,極易造成企業處於虧損境地,造成企業無法生存的後果。公司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在新廠址選擇問題上給予各方面政策支持。聽這語氣和措辭,更像是一個向政府撒嬌要糖吃的小孩。

  謹慎選擇哈藥産品

  不否認企業有逐利本性。在企業看來,廣告投入是投資,環保投入是費用,二者對企業贏利能力的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但是,這種算計必須建立在環境責任底線之上,否則,便有違環境成本內部化要求,不僅讓消費者為企業鉅額廣告投入埋單,還要讓周邊居民以健康代價為企業贏利埋單。企業也已不僅僅將面臨“德厚與否”的道德質疑了。

  當我們在理論上探討中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拐點何時到來時,不能忘記單個企業的環境庫茲涅茨拐點問題。如果像哈藥總廠這樣行業領先、業績持續增長的企業,尚不能扭轉自己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走勢,公眾的環境期待又將落到哪去呢?

  在哈藥總廠以實際行動真正取信于環保部門與當地居民之前,謹慎購買哈藥産品,應當成為公眾理性的選擇。唯有通過此舉建立企業環境責任與贏利休戚與共的關係,才能讓哈藥徹底清醒過來,明白追求人類健康既要收費,也要付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