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3日 07: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商務部:市場價格差位對中國不太公平
國人的海外採購導致了對中國的進口低估了數百億美元的規模,也就會影響到對於貿易平衡的判斷。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昨天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作上述表示。
如何解決部分國際品牌奢侈品價格“內貴外賤”?商務部連日來頻頻在公開場合就此表態。
姚堅直陳,市場價格的差位,應該説是國際市場的常態,但對於中國來説又不太公平。
雖然對該問題,已經在政府層面上引起了關注,但在具體原因及解決路徑上,卻仍待政策協調和配合。
“被奢侈”的民生産品
麥肯錫的一份報告預測,中國在奢侈品上的消費支出每年將增長18%,到2015年達到270億美元左右——屆時中國市場規模將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一。
北京的秦小姐2009年在美國購買了一隻COACH的新款包,花費200美元。“按照當時的匯率,這大概比在國內的門店便宜了一半還多,而且還沒有這個款式。”她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説。
她的經歷並非個案。
相較于他們的月收入來説,花費千元左右買一款心儀的品牌包,已經不是一件太奢侈的事情。但這類産品,在從海關進口時,仍然被定義為奢侈品。
而價位更低、更趨於必需日用消費品的一些産品,如嬰兒奶粉和化粧品,長期以來,也與奢侈品一樣,遭遇價格“內貴外賤”的尷尬。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劉桓曾對記者介紹,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化粧品應該是要歸類為正常的日用消費品了,需要進行稅則的調整。
姚堅在上述發佈會上公佈的一組數據,也許可以更好地解釋那些在國外奢侈品店揮金如土的中國人的行為。商務部調查顯示,手錶、箱包、服裝、酒、電子産品這五類産品的20種品牌高檔消費品,內地市場比香港要高45%左右,比美國高51%,比法國高72%。
除了對消費者的不公平,價差不僅導致了對中國進口的低估,也讓大量的海關關稅流失。
姚堅表示:“有人説中國的個人單次海外採購量大概是1000美元,有這麼多中國的海外遊客採購商品回來,由於這些商品都沒有計入海關統計裏面,這實際上導致了對中國的進口低估了數百億美元的規模,也就會影響到對於貿易平衡的判斷。”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WTO學院院長張漢林此前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指出,這種怪現象阻礙了正常高檔消費品的進口,讓消費者承擔了更多不合理的價格,把大部分利益給了國外生産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