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3日 06: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券報
“綿陽雙匯之前每天屠宰1600頭生豬,現在每天300頭;漯河雙匯總部以前每天消化掉6000頭豬,現在每天只有800頭。這次瘦肉精事件對雙匯的影響很大,估計全部直接和間接損失將會超過100億元,甚至可能接近200億元。”一位知情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2010年雙匯集團收入突破500億元,若按照該人士的預測,此次“瘦肉精”將會至少吞噬掉雙匯集團年銷售收入的五分之一,甚至接近四成。
業績和重組均受影響
自3月15日“瘦肉精”事件被曝光之後,因流入含有“瘦肉精”生豬的濟源雙匯食品有限公司已經被停産整頓,並自17日起召回市場流通産品。截至目前,已召回肉製品2000多噸、冷鮮肉70多噸。濟源雙匯廠內當前被封存的生豬近千頭、冷鮮白條肉超過130噸。據當地人士透露,這些生豬及肉製品近兩天會被全部銷毀掉。
對於濟源雙匯而言,也許近兩年來的家當都要歸零。但雙匯的損失並不止于濟源雙匯。據一位熟悉雙匯的人士介紹,雙匯集團在全國一共有超過17家肉製品廠,濟源雙匯只是其中規模最小的一家。由於品牌的連帶性,雙匯位於其他地方的工廠同樣受到了影響,多個地方的産品儘管出示了檢驗合格證明,但消費者仍然不敢相信,拒不買賬。
令資本市場更為擔心的是,此次事件也許會為雙匯發展(000895)正在進行中的重組埋下隱患。3月15日,雙匯發展封死跌停,股價從86.6元跌至77.94元,市值蒸發52億元。
2008年9月16日伊利蒙牛等産品被檢出三聚氰胺之後,兩乳業巨頭股票都出現大幅下跌,*ST伊利自當年9月16日起一個月內的跌幅達到50%,蒙牛乳業跌幅則達到60%。不過,自2008年11月1日至2009年11月1日的一年時間內,在克服危機後,伊利上漲236%,蒙牛則上漲200%。
儘管不少分析師認為瘦肉精將在重創雙匯股價的同時帶來買點,但也有人士對此表示擔憂。“在15家擬注入的肉製品資産中,濟源雙匯無論是生豬屠宰量還是低溫肉製品産量,所佔的比重都是最小的,但仍然會延緩雙匯的重組進程,至少近段時間監管層不會審批該重組事項,至於未來重組方案是否需要調整還需要看事件的進展和監管層的態度。”一位券商分析人士稱。
該券商人士還表示,因為雙匯重組還未實施,加上是新近發生的事情,這次事件對於雙匯發展2010年的年報業績不會産生影響,預計雙匯發展收入能夠達到350億元。但無論重組能否在2011年完成,該事件都會對雙匯今年的業績産生影響。
此外,根據雙匯集團在17日發佈的聲明,下屬所有工廠除繼續按照國家標準檢驗外,對生豬屠宰實施“瘦肉精”在線逐頭檢驗。而目前檢測瘦肉精的試紙約為10元一個,雙匯集團2009年生豬屠宰量超過1100萬頭,若今年以1000萬頭屠宰量計算,僅檢測瘦肉精雙匯的成本就增加近億元。
規模化養殖將成趨勢
“可以説河南養殖業正面臨著滅頂之災,從3月15號到現在,幾乎沒有河南豬出省,本來正在上漲中的豬價也一下子跌了6、7毛,我已經4天沒有開工了,現在只能從山西那邊往外省調豬,估計今年很多養殖戶都要虧錢了。”河南的一位豬販子稱。
河南是養豬大省,2009年,河南省生豬存欄量為4528.9萬頭,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量均僅次於四川,居全國第二;生豬出欄量僅次於四川、湖南,居全國第三。其中,豬肉産量為389.6萬噸。
除了河南之外,屢屢被曝光的瘦肉精事件也給國內整個生豬養殖行業蒙上陰影。東莞證券黃凡認為,相關生豬養殖上市公司如雛鷹農牧、新五豐、羅牛山等生豬養殖企業短期都會籠罩在行業陰影之下。
同樣不可避免受到打壓的還有豬肉的消費熱情和整個肉製品産業鏈上的企業。不過,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畜牧業內人士表示,2008年乳業三聚氰胺事件之後,整個行業消費基本陷入冰點,但經過1年左右時間,行業就基本恢復至正常水平,豬肉同牛奶一樣是大眾生活必需品,相信這次事件並不會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如果沒有瘦肉精,國內生豬養殖業的發展前景仍然光明。
據了解,目前在國內全部肉類消費中,豬肉消費佔據60%的比重。而我國豬肉消費量約佔世界産量的一半,2009年豬肉消費量為4882萬噸,2010年約為5000萬噸。
本次瘦肉精事件將不可避免地使國內生豬養殖業出現變革。東莞證券分析師黃凡表示,大型養殖企業的食品安全保障系數相對小型農場和散戶更高,此次的“瘦肉精”事件,從長遠來看將進一步提高規模養殖企業的價值,加快行業整合和兼併的過程。目前國內生豬養殖以散養為主,5萬頭以上養殖廠僅佔出欄量的0.64%,規模化將是大趨勢。
中投證券蔣鑫在報告中指出,國內生豬養殖規模化發展速度大大落後於下游生豬屠宰及肉製品加工企業的發展速度,2008年以來,不少下游屠宰及肉製品企業也開始積極進入上遊,這有利於公司生豬供應的穩定和産品品質的保證,同時有助於品牌的建設。但向上遊延伸也要適度,企業要控制好自供的比例,國外大型肉類加工企業的原材料自給率多在50%左右。
需多渠道堵住“瘦肉精”
事實上,“瘦肉精”事件並非首次遭到曝光的,而這種類似行業“潛規則”一樣的毒瘤如何才能徹底清除,避免再度危及消費者成為各方討論的焦點。
國泰君安胡春霞表示,此次爆發的問題是行業性事件,出問題的環節主要在養殖階段,最近幾年生豬養殖環節添加“瘦肉精”以行業潛規則的形式一直存在,面對類似“劣幣驅逐良幣”的生豬供給市場,雙匯管理層存在監管缺失的重大責任。但是由於檢驗檢疫涉及養殖、運輸、屠宰等諸多環節,任何一個環節從嚴監管都可以杜絕此類問題的發生。
2010年10月20日,《關於進一步加強“瘦肉精”監管工作的意見》明確規定農業部&&負責“瘦肉精”監管工作,“可在生豬養殖、收購、販運、定點屠宰環節實施對‘瘦肉精’的檢驗、認定和查處”,衛生部、工商總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商務部、質檢總局等也在不同環節各司其職。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實際採訪過程中了解到,對瘦肉精的監管目前而言只存在於兩個環節:養殖環節生豬出欄時的檢測,由各地畜牧部門下屬的動物衛生監督所進行,同生豬的檢疫一併進行;另一個環節是屠宰企業的自檢。
一位地方動物衛生監督所的工作人員坦承,由於檢測成本高、人員編制少、工作量大、檢測時間長等原因,出欄時的瘦肉精檢測並不是全檢,而是按照符合國家規定的比例抽檢,部分地區該比例僅為出欄量的2%,“全國各地目前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實現全檢。”
屠宰環節企業的自檢也同樣是以抽檢的方式進行。濟源雙匯公司原總經理曹連友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曾表示,“企業自檢是通過化驗生豬尿樣,進行定性分析。一直以來,公司執行的都是集團標準,即按照4.5%。的比例抽檢。由於實行以銷定産,每天加工生豬在2000頭至6000頭,如果提高抽檢比例勢必耗時耗力,將難以保證生産進度。”
應該説這兩個環節的共同缺失導致了瘦肉精的猖狂,業內認為,必須大幅提高瘦肉精檢測的比例。但也有畜牧業人士表示,全檢在每年全國超過6億頭出欄生豬的情況下幾乎是難以實現的,應該探索更好的解決之道,比如堵死“瘦肉精”的購買源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