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理財 >

理財領域正成為消費者投訴焦點 理財維權難在哪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6日 12: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315”,又是一個消費者的維權日。

  中消協日前發佈的統計情況指出,銀行、保險、證券等理財領域正成為消費者投訴的焦點之一。

  比如,保險市場投保易理賠難、業務代理人欠缺誠信意識、不規範現象情況時有發生;在銀行領域,銀行卡和網上銀行潛藏消費與安全陷阱,理財産品的風險告知缺失及無信用保障;股市“黑嘴”分析誤導、股票軟體推銷、股民信息資料被洩露等成為消費者關注的問題。

  與此同時,國內最大的理財用戶口碑評價分享網口碑理財網推出的2010-2011年度理財領域侵犯消費者權益典型案例也顯示,金融理財領域的侵權事件屢屢發生,而且事關消費者資産安全,損失巨大。

  口碑理財網推出的2010-2011年度理財領域侵犯消費者權益典型案例就明顯地説明了這一點:如“中行網銀頻繁被盜不警示客戶”、“平安車損險靠誤導每年收入數億”、“中國人壽官網誤導宣傳存款一個月虧70%”、“招商信諾惡意刪帖打壓輿論”、“國海富蘭克林老鼠倉事件”、“新華人壽聯手銀行騙老人,投資理財變保險”、“中信銀行理財産品巨虧”、“東亞銀行利財通巨虧事件”等。

  其實,筆者身邊也不乏這樣的個案,一高中同學近來去某銀行網點辦儲蓄業務,在業務人員的勸説下,本想辦儲蓄的錢卻變成了買保險産品。

  北京問天律師事務所主任張遠忠告訴筆者,銀行、保險、基金等理財領域為百姓工作與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引發的糾紛與矛盾也日益增加,理財權益及其保護問題開始凸現。

  口碑理財網負責人高巍告訴筆者,分析這些案例不難發現,理財領域的“李鬼”們顯然要比其他行業更隱蔽,他們明顯的共同點是,公司、業務和産品是完全真實存在的,但是在宣傳和服務上面進行誇大、誤導,甚至是欺詐。這種“七分真三分假”的“陷阱”令許多消費者放鬆了戒備,而不幸中招。作為特殊消費群體的金融消費者,其合法權益的保護已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但是,對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力度,卻遠遠追不上金融業強勁發展的趨勢和推動力。在金融消費的維權過程當中,金融消費者常常會遭遇到保險銀行“霸王條款”、維權成本高等問題,從而使得“維權”雷聲大雨點小;説説容易,做起來卻並不容易。

  其實,理財維權不僅需要消費者消費意識增強,更重要的是需要全社會的努力。現實的情況是,金融消費者在消費活動中的權益及其保護卻一直被社會各界包括金融業經營者和消費者所忽視。

  為了維護消費者的權益,儘管我國在1993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無法對“金融消費”這一類特殊的消費行為進行有效的規制,導致消費者金融權益遭受侵害後難以得到有效救濟。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孫工聲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中提出議案建議,加快立法,構建完善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制體系。他指出,目前,金融消費領域的大量問題無法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上得到解決。同時,《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商業銀行法》等金融法律雖然都原則性地提到要保護或維護存款人或投資者、公民的合法權益,但在規範設計上並未對金融消費及其權益問題作出明確的規定,不能為處於相對弱勢地位的金融理財消費者提供適當保護。姜業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