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8日 07: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本報記者 陳瑩瑩
“囤大蒜,炒綠豆,那都是老皇曆了。‘囤人’,你聽説過嗎?”李德(化名)頗為神秘地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李德,安徽人,三十年前是最早去沿海“淘金”的農民工大軍中的一員。如今家境頗有改善的李德改行當起了“工頭”。“用工荒”催生了一批李德這樣的“工頭”。這個“工頭”不同於一般意義上領著民工去幹活兒的工頭,而是把零散的農民工組織起來,作為“代表”去和用工單位洽談薪資、待遇、福利等,自己不僅能在用工單位謀到一個小的管理職位,還能從農民工和用工單位抽取適當提成。
“用當下流行的詞兒,誰手上有人,誰就掌握了定價權。”李德介紹,他目前有三十來個農民工,包括木工、泥瓦工、水電工等,“我們這批農民工都算是熟練工人,幹活兒保質保量。每天有很多來找我們的施工單位。”
“當年做農民工那會兒,都是零零散散、小打小鬧,工錢多少用工單位説了算,福利就更別談了。
現在我們把人組織在一起,有勁兒一起使,也可以和用工單位説説價了,還能爭取到其他的一些福利和休假呢。”李德表示,他現在每天都會觀察市場上農民工的“行情”,然後和用工單位商談,期望手下的農民工們能拿到略高於市場均價的工資。
李德説,“眼下我們不著急找工作,要先觀察市場行情,多和幾個用工單位談談價錢。前幾天有個施工單位和我們談,我還在猶豫呢,今天就打電話告訴我,每人每天再漲50塊錢。照目前情況來看,我覺得工資還會再漲點兒。”
不少用工單位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勞動力市場上的供求關係“大逆轉”,確實讓以往“呼風喚雨”的用工單位受到了挑戰。
某大型建築施工單位的魏徵向中國證券報記者大倒苦水:現在招工就一個字兒,難!工資大幅上漲不説,經常是有錢招不到人。我們這種房地産項目,離開了農民工就要停工。魏徵介紹,以他所在的二線城市為例,現在木工工資每人每天400至500元,泥瓦工每人每天200至300元,水電工每人每天500至600元。其中,熟練木工最難招,木工緊俏幾近“有價無市”。
自從出現“用工荒”,魏徵就經常和“李德們”打交道。而“李德們”目前的運作模式,是從“大勞務”轉向“小班組”,“李德們”就是這些班組的組長。過去動輒數百甚至上千人的大勞務公司,逐漸成了化整為零的“小班組”,四面出擊。
魏徵説,“今天告訴我每人每天是200元,明天説其他單位已經出到250元了。為了保證項目正常施工,我們也只能一步步加價。”魏徵還介紹,近年來農民工的市場意識、維權意識大為提升,懂得和用工單位爭取休假,活兒好的也會利用自己的“物以稀為貴”。
魏徵表示,雖然“李德們”在“囤人”居奇,但價格還是基本穩定在一個可接受區間內。“最重要的是,和他們打交道,成本低、技術熟練、合作關係簡單。以前有些大的勞務公司或者仲介公司,每隔幾天就派來一批不一樣的農民工,項目質量很難保證。”
福建某紡織企業的人力資源總監也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達了對這種“小班組”務工的看法:目前在福建,除了那些大公司,估計有80%的中小公司面臨和這些“小班組”打拉鋸戰的問題。用工單位當然不喜歡農民工以這種形式務工,一旦“小組長”要走,很可能就帶走一批人,會影響正常生産秩序,還可能對其他工人造成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僅限于東部沿海地區的“用工荒”,今年逐步向中西部蔓延,由地區性向全國性轉變。中西部“農民工大省”大規模組織勞務輸出的情況也“一去不復返”。以李德的老家安徽為例,截至2010年底,安徽全省缺工超過50人的企業達2300余戶,缺工總數達25萬人。在“用工荒”蔓延的態勢下,“李德們”和他們的“小班組”必然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成為勞動力市場上的新生力量。由勞務公司一統天下的“大勞務”,或將面臨由“李德們”這樣有業務能力、有經濟頭腦、有人脈關係的能人們率領的“小班組”的挑戰。
不少學者和業內專家認為,農民工以這種“小班組”形式進城務工,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使弱勢的農民工群體獲得一點“話語權”。相關部門應更多從政策層面,為進城務工的農民工設置配套的保障體系、信息渠道、監管環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