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馬紅漫:中小企業稅費負擔大多處於隱性化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3日 07: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馬紅漫(上海 學者)

  “投資中國”已成為全球的熱門詞彙。外管局近日在報告中稱,2010年我國“熱錢”凈流入755億美元,而若剔除境內人民幣凈支付400億美元的因素,去年“熱錢”凈流入則為355億美元。對此,有熱錢專家直呼,這個數字被低估了。除了海外熱錢蜂擁而入,國內民間資本也潛滋暗長。粗略估算,僅溫州流動的民間資本已經達到6000億元,並且每年以14%的速度快速增長。

  趨利的遊資左衝右突,遊走于中國的股市、樓市,乃至近期的農産品炒作,卻只有很少比例資金願意沉浸于實體企業之中。統計顯示,國內一般競爭性企業的利潤率普遍只有3%-5%,且平均壽命不足三年。顯然,中小企業微薄的利潤空間與脆弱的生命力著實難以受到各路資本青睞,在夾縫中勉強度日已成為其生存狀況的寫照,並成為橫亙在産業升級面前的一塊“頑石”。

  自1982年伊始,國務院就多次發文要求減輕企業負擔,近年來包括增值稅改革、暫免利息稅等財政讓利舉措也接連出臺。遺憾的是,減稅政策往往與投資規模挂鉤,從減稅規模最大的增值稅轉型來看,企業購買的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産可以實現稅前扣除,但多數中小企業因融資困難、研發能力滯後等瓶頸,擴大再生産能力不強,相關減稅優惠則成為了一輪“水中之月”。

  需要提及的是,中小企業稅費負擔主要處於隱性化狀態。在減稅呼聲的大語境下,未來稅率與稅種的減少或將成為趨勢,而各種非稅收費則成為遏制企業生命力的真正“抽血機”。比如環評收費、運輸公路收費等。近年來,在保護環境的“令箭”下,許多項目工程均須通過環境測評,而其審批權則歸集于行政環保部門。手握重權而外部監管缺位,這一評估環節成為了腐敗重災區。企業為了在環保測評中成功“通關”,不得不屈就于各種潛規則,在支付了林林總總的環境監測費、評估費之外,對各種所謂的“公關費用”也難以免俗。

  而我國高速公路作為準公共産品,其收費定價不透明問題較為明顯,並被指為國內物流成本偏高的成因之一。之前轟動一時的高速公路收費案件堪為典型例證:河南一農民冒充軍車拉沙子,兩輛卡車、8個月時間,免費通行高速公路2361次,居然騙逃高速費368萬,而其拉沙子的收益卻只有20萬。有媒體據此估算,類似拉沙車一個月的過路費就得23萬元。可見,正常繳稅對於沙子運輸而言是一樁得不償失的買賣,要麼僥倖逃稅運輸、要麼乾脆不做生意,是為當前高速公路費高企語境下企業的兩個必然選擇結果。

  其實在國外,非稅收入也一直存在,但由於將這部分行政收入納入財政預算,並同時讓議會監督,保證信息公開,非稅收入具備了有償性和非強制性,所以更加易於被民眾接受。但時下,各種巧立名目的非稅收入因脫離了國內預算監管體系,而儼然成為各級地方財政的“無本之利”,進而成為行政部門與企業實體爭利的主要渠道。

  可以想見的是,一旦實體領域對資本的吸引力愈來愈小,那麼整個經濟將會因失去根基而成為一座空中樓閣。

  對中小企業漠視的結果是,美國“蘋果、谷歌與微軟”的企業成長神話將難以在國內複製。急於向企業索要回報的做法無異於殺雞取卵,讓各路社會資金退避三舍。為中小企業鬆綁,已然成為國內調控部門的“必修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