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江蘇響水縣工業化數字遊戲:GDP上漲伴隨污染擔憂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6日 08: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李晨

  出沿海高速公路進入江蘇省響水縣,朝陳家港鎮方向前行,一片片麥地盡收眼底。在離陳家港生態化工園5公里左右的合新村,一名吳姓村民正在向路邊自家的麥田播撒化肥。

  在江蘇,響水縣被授予過“糧棉生産先進縣”、“全國夏糧生産先進縣”、“全國棉花百強縣”和“中國淺水藕之鄉”等稱號,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

  但化工園區建成後的這幾年,當地農民開始對自己賴以生活的種植和養殖條件産生憂慮——空氣和水被污染後,還能有好收成嗎?

  對於響水縣,化工園區的建成讓該縣工業産值在GDP比重上迅速上升,但這種數字上的工業化對當地究竟是福是禍?

  擔心農田和灘塗被污染

  吳老伯對化工園區印象最深的,是空氣質量變差。每天晚上10點到第二天淩晨2點是化工園區作業的最高峰。如果當時有風,附近村在室外的村民都可以聞到一股強烈的異味。這種有點酸味的氣體會不斷讓人嗆出眼淚。

  與其他鄰居們一樣,吳老伯也很擔心麥田、稻田的命運。村裏有一條河,西面就連著灌河,而灌河則是離化工園區最近的一條河。

  “你看河的盡頭,看到了嗎?那邊有一個水閘。一般都不會開閘,我們是不希望灌河的水進入這裡,灌河的水可能會對農田有污染。”吳老伯表示。

  吳老伯一家的生活目前主要依靠種糧,辛苦一年,收入也過不了萬元。化肥和其他農資的上漲已經讓他感受到不小的壓力,如果農田也被污染,他家的生活來源就會成問題。

  除了種糧的農民之外,當地的漁民一談到化工園區也會面露難色。

  灌河灘塗面積廣闊、生物資源豐富,很多捕魚者和水産養殖戶都是在灌河附近作業。

  由於擔心污染,部分漁民從化工園區附近遷到陳家港鎮蟒牛村附近的黃海灘塗上。這一帶因為處於化工園的上風區,漁民們表示不是特別擔心受到化工園區的影響。

  但污染對漁業的陰影仍然存在。一位漁民告訴記者,當地有一個魚種,身長大約30到40公分,原來味道非常鮮美,如今卻“很難吃”。“這種魚當地人已不吃了,而是賣到外地,價格也從原先每斤3元到4元,跌到了2元多。”這名漁民説。

  典型的飛地經濟

  對於很多響水縣農民來説,化工園的出現不僅惡化生産和生活環境,也沒有給他們帶來很多工作機會。據了解,個別農民會選擇去化工廠做清潔工,但是大多數人則是敬而遠之。事實上,化工園內的企業也大多傾向於雇用外地人,而且化工原本就是資本密集型産業,不像紡織、玩具、機械電子、船舶等行業能吸納大量勞動力。因此,這些企業對當地就業的貢獻並不大。

  此外,記者在園區附近也看不到太多的化工配套産業,只有零星的幾個化工材料及勞保配件公司在園區對面開了服務點。從這個意義上説,陳家港化工園是一種典型的飛地經濟。

  但是,化工企業對於當地的GDP卻至關重要。

  數據顯示,陳家港化工園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業務總收入、工業增加值、實際利用外資、固定資産投資、工業用電量、外貿出口等分別都佔全縣總額的一半以上。2007、2008、2009年該區連續三年在全市開發區綜合考核中名列前三名。

  化工企業的引入無疑對響水縣工業化程度提高功不可沒。2004年,該縣三次産業的比重分別為32.9%、34.8%和32.3%,這年第二産業所佔比重首次超過第一、第三産業。到2007年三次産業的比重已經變成25.8%、45.1%和29.1%。

  然而這種工業化也許只能體現在數字上,因為園內園外依然是兩個世界。數據顯示,2007年,化工園所在地陳家港鎮的GDP達到16.16億元,佔當年全縣GDP的25.7%,比排名第二的響水鎮竟高出近10億元。但財政收入卻與響水鎮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