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股票 >

合資券商遭遇滑鐵盧 高盛高華“零承銷”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05日 08: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證券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2010年A股IPO募資稱冠全球,新股頻發讓保薦機構賺得盆滿缽滿。

  根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58家券商共承銷保薦了349家企業IPO,承銷與保薦收入合計達到163.4億元,是2009年券商投行總收入的3倍,創歷史新高。

  但據券商排名座次顯示,投行IPO業務卻兩極分化嚴重。以平安、國信為首的中小券商業績優勢不斷擴大,而一些合資券商(中金公司具有特殊性,不列入其中)則遭遇尷尬業績。在合資券商中,承銷業績進步最大的是中德證券,業績表現最差的是海際大和。

  無人躋身第一梯隊

  2010年,以平安、國信為代表的中小券商首次實現承銷數量與收入的雙贏。平安、國信以38家和31家的承銷數量繼續領跑,而收入也突破十億大關,分別為18.91億元和12.77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冠亞軍。緊隨其後的為華泰聯合(9.7億元)和招商證券(9.35億元)。

  市場人士認為,合資券商集體落敗的主要原因在於內部治理不夠分明,合資雙方在管理上出現較多分歧,並且在成立時間上沒有優勢。另外,經營業務範圍單一,也使其投行業務拓展受限。

  以摩根士丹利為例,資料顯示,中金公司承銷的招商證券H股IPO、工行A+H、中國電信H股IPO、中信銀行A+H股IPO等項目中,均未見大摩身影。

  目前,國內已有合資證券公司共8家,其中瑞銀和高盛高華由於進入中國較早,拿到了全牌照,其餘合資券商開展業務僅涉及投行業務。從今年的投行業務排名情況來看,合資券商的業績不容樂觀。唯有中德證券(山西證券與德意志銀行合資)在今年脫穎而出,以7個IPO項目領跑合資券商隊伍。

  據Wind統計數據顯示,與2009年相比,中德證券承銷業務大幅上升,業績收入從4300萬到2.63億元,承銷家數也從2家上升至7家。中德證券2009年7月才獲得中國證監會頒發的《經營證券業務許可證》,而它在短短的一年半時間裏就有9家承銷記錄,超出市場預期。

  此外,中銀國際也表現尚可,全年承銷保薦5家,承銷保薦收入5.25億元,排名行業第23位。

  此前幾年排名較為靠前的瑞銀證券和高盛高華已優勢不再。一直處於第一梯隊的瑞銀證券從去年的第9位滑落至40位,只承銷了2家IPO項目,承銷保薦收入1.7億元,而高盛高華更是在今年顆粒無收。財富里昂和瑞信方正也原地踏步,IPO收入排名分別為34名和39名,承銷收入為1.54億元和0.91億元。去年投行業務出現虧損的海際大和(上海證券與日本大和證券合資)今年依舊落寞,僅保薦承銷一單IPO,收入1010萬,排名合資券商最後一名,全行業倒數第六。

  業內人士認為瑞銀證券和高盛高華的落敗是源於它們僅僅在保薦承銷大型企業上面具有優勢,對於中小項目明顯準備不足。

  目光瞄準國際板

  合資券商在中國的發展一直都不太順,中外股東方之間的文化差異,加上境內投行業競爭的日益加劇,都使得合資券商的生存壓力愈來愈大。

  合資券商在境內的業務範圍比較單一,基本只能停留在承銷業務上,而這塊業務目前境內的競爭相當激烈。但是,大部分外資金融機構都將合資券商看成進入中國市場的窗口,在發展初期以相互磨合和積累經驗為主,未來的國際板市場可能才是他們大展拳腳的戰場。

  分析師認為,從長期趨勢來看,未來合資、外資、中資券商在中國金融市場同臺競技是不可避免的。

  此外,今年國內也有望擴容外資券商。據悉,國聯證券和華鑫證券都在去年有與外資券商合作的戰略部署。國聯證券與蘇格蘭皇家銀行共同籌建的華英證券。而摩根士丹利也已完成出售中金股權的交易,與華鑫證券向證監會申報合資開展投行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