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05日 07: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證券時報
A股邁入機構投資者時代早已多時,但部分券商自營部門的“草莽”風格依舊十足。
來自權威渠道的調查顯示,部分券商在自營業務上的合規管理極不到位,存在著缺乏制衡與決策機制、“拍腦袋”投資及自營規模超標等三大頑疾。
三大頑疾
2005年11月,證監會下發《證券公司證券自營業務指引》,對券商權益類自營投資業務做出了一系列的規範。自此,券商自營業務總體上步入了規範發展的時代。
不過,部分券商自營投資中存在的一些“頑疾”至今未改。
決策機制不健全是所有機構投資者實務操作中的第一大忌,但部分券商自營卻嚴重缺乏合理的決策機制,甚至總裁親自操刀自營實戰業務。
“總裁親自操刀,無投資決策、止盈止損機制,由此無人能夠制約制衡,往往造成鉅額虧損。”上述權威渠道的調查如此顯示。
上海某大型券商自營人士指出,“這種現象多發生在中小券商,在新業務資格缺乏、投行弱勢的情況下,高管就會把業績目標全部壓在自營業務上,進而直接干預或遙控指揮自營業務的實戰操作。”
缺乏研究支持亦是部分券商自營操作中存在的另一大硬傷。據證券業內人士透露,行業相當數量券商自營部門不重視研究環節,對公司基本面和背景不進行深入挖掘,大多仍對“消息”喜聞樂見。
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自營的風險。以廣東某券商為例,在未經過充分研究的情況下,該券商自營部門在2010年一季度重倉殺入某主營業務為銀行、房地産、港口的綜合投資類上市公司,彼時監管層正在對銀行、房地産實施嚴格的調控政策,且國內外貿出口形勢正遭受人民幣升值的巨大壓力,導致該上市公司股價上半年持續暴跌,該券商自營也遭受了巨大的虧損。
另據相關規定,券商權益類自營投資規模不得超過凈資本的100%。但在實際操作中,部分券商自營“無意”或“有意”碰觸了這一“紅線”。
“自營被動超標是指持倉股票上漲後,持倉市值被動超過了凈資本,這種情況券商可以調節,並不違規;自營主動超標的情況多發生在去年下半年,一些券商在市場上漲的情況下超比例投資股票,造成了違規。” 上海某大型券商自營人士認為。
操作短線化
除卻上述三大頑疾之外,多家券商自營似乎並不鍾情“價值投資”理念,轉而將短線化操作演繹得淋漓盡致。
以深圳惠程為例,該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資料顯示,中信證券和西部證券于去年一季度重倉買入該股,中信證券于去年三季度全部拋售該股;而廣州證券于去年二季度重倉買入該股,但在隨後的三季度中也悉數拋售完畢。
再以豐原藥業為例,該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的資料顯示,中信證券和中投證券均在去年二季度重倉殺入該股,但在三季度即均全部拋售。
事實上,不少券商去年自營持倉變化頗為頻繁。深圳某券商自營負責人表示,“在震蕩市下,只能短線、短線再短線,去年很多券商的持倉結構幾乎每個月都有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