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房地産轉型“保民生”公租房擴容“夾心層”受益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4日 08: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在房地産業發展方面,將更加注重其民生屬性,而非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針對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遞出的信號,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房地産業的表述中,備受關注的房地産市場調控和房地産業地位問題只字未提,而重點提到了住房保障體系建設。

  按照住建部的計劃,明年我國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建設規模將高達1000萬套,同比增長72.4%。未來幾年隨著建設力度不斷加大,保障房正成為房産投資新領域。

  強化民生屬性

  “要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強化政府責任,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加快棚戶區和農村危房改造,大力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緩解群眾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難,逐步形成符合國情的保障性住房體系和商品房體系。”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房地産業的表述。

  今年以來,房地産市場經歷兩輪嚴厲調控,房價上漲的勢頭卻仍然強烈。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11月,全國70個大城市房價環比上漲0.3%,自“二輪調控”以來,漲幅逐月擴大。

  在這一背景下,會議仍將大部分筆墨放在住房保障上。綜合前幾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難發現,中央對房地産業的表述正在發生變化。2008年強調 “發揮房地産業支柱産業作用”;2009年表示 “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給”;今年則稱“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建設”。

  中國指數研究院副院長陳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房地産業的支柱地位,正從拉動經濟向保障民生的方向轉變,房地産市場則從“一條腿走路”向“兩個市場”轉變。

  多年來,我國保障房建設力度一直不夠,2008年開始逐年加強,但缺口仍大。按照住建部的計劃,今年我國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建設規模為580萬套,明年將高達1000萬套,同比增長72.4%。

  陳晟預計,“十二五”前3年,我國的保障房建設力度將繼續強化,彌補此前的“欠賬”,屆時,保障房將覆蓋20%~30%的群體,市場的供應結構也大幅向民生傾斜。

  同時,與此前強調的保障形式不同,面向“夾心層”的公租房將成為力推的重點。陳晟表示,與其他保障形式相比,公租房覆蓋的範圍較大,又能有效壓縮腐敗空間,因此將成為未來住房保障的重要形式。

  從資金和土地上,公租房也正在享有更多的政策支持。今年9月和11月,財政部等部委陸續發文,在稅費方面為公租房建設開綠燈;此前,國土部和住建部也強調,探索以劃撥和出讓方式加大公共租賃住房供地。

  仍享支柱地位

  “不提‘支柱地位’,並不意味著房地産業不再享有 (這一地位)。”秦虹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即將邁入“十二五”之際,房地産業的定位成為敏感話題,但上述公報同樣未予提及。

  秦虹認為,如果一個行業的增加值佔GDP的比重超過5%,就是支柱産業,這個標準不以任何説法為轉移。

  有數據顯示,住房投資佔我國GDP的比重為8%,算上相關産業,這個比例可達15%。上海易居房地産研究院綜合研究部部長楊紅旭也認為,房地産業的支柱地位實際上不會改變,但中央不會再強調。

  房地産業地位的問題爭論已久。今年9月底,國土部表示,部分地區對房地産業要以保民生為首要目標認識不到位,對房地産業不能作為城市經濟支柱産業還有不理解情緒。隨後出臺的“新五條”,對自住和改善型需求進一步遏制,使房地産業處於史上最嚴厲的政策環境中。

  同時,除2008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表示 “發揮房地産業支柱産業作用”之外,最近兩年均未提及。有觀點因此認為,房地産業不再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否則房價漲勢就會難以控制,並引發諸多社會問題。

  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相反的觀點同時存在。中國房地産研究會副會長陳國強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不提支柱地位,是避免為土地財政推波助瀾。事實上,在今年兩輪調控的背景下,不少城市的土地市場仍然活躍,北京的土地出讓金突破千億元大關。

  陳國強表示,在城鎮化加速推進的過程中,二三線城市和中小城市的住房問題仍將十分突出;同時,房地産及其相關産業在國民經濟發展和GDP中所佔的比重仍然較大,這都決定了短期內房地産業的支柱地位不會改變。

  對於今年陸續出臺的房地産調控政策,秦虹表示,中央沒有明確表示終止,那就意味著政策仍將延續。

  2011年我國經濟工作主要任務

  □政策取向誅宏觀經濟政策要積極穩健、審慎靈活;把穩定價格總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誅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下決心壓縮一般性支出;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誅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信貸資金更多投向實體經濟特別是“三農”和中小企業□管理通脹預期誅推進發展現代農業,確保農産品有效供給;增加農業生産補貼,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誅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進一步推進資源稅改革;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經濟結構調整誅調整優化需求結構,增強消費拉動力,重點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誅調整優化産業結構,提升産業核心競爭力;加快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誅強化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完善節能減排目標考評體系誅增創外貿競爭新優勢,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優化進口結構,擴大進口規模

  同步播報

  博弈中求平衡 明年經濟工作穩字當頭

  每經記者 湯白露 發自北京

  為期3天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根據發佈的公報,本次會議重申中央政治局會議對2011年的定調,將2010年的“積極財政”政策、“適度寬鬆”貨幣政策,調整為“寬財政、穩貨幣”的靈活性組合。

  業界人士認為,明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宏觀政策將強調“穩字當頭”。既要讓經濟穩定增長,又要應對流動性過剩、通脹預期居高不下的局面,如何處理好這些關係,是中國經濟整體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

  穩字當頭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穩”字當頭的會議公報,強調了三方面的核心內容: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結構調整以及管理通脹預期;同時,“把穩定價格總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對於公報中關於 “穩定價格”這一點,國內分析人士認為,已在上週六公佈的11月份經濟數據得到體現。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1月份CPI同比上升5.1%,創下28個月來的新高。這表明,2011年宏觀調控目標比過去更加多元化。

  有關媒體報道稱,據一位看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議全文的高層透露,2011年全年的CPI增長目標將定得比今年稍高,即比3%高一點,但沒有達到之前市場所預期的4%。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在10日晚的一次大型論壇上指出,明年物價水平能保持在較為溫和的水平上,可能全年CPI漲幅超出3%多一點,其中最嚴重的月份不會超過5%。同時,他認為,明年CPI全年走勢“前高後低”,上半年物價壓力大,下半年將逐漸平復。

  有放有收

  對於公報中關於貨幣政策的理解,業界人士認為,為了保經濟穩定發展,明年貨幣政策不會過度收緊,而是兼顧靈活,與財政政策進行“有放有收”的配合。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本次定調,最大的解讀就是明確了2011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和通脹預期。其他比如穩健靈活的貨幣政策、積極財政政策,都是要將通貨膨脹的壓力保持在可控範圍。

  記者在採訪中獲悉,多數研究人士對於明年貨幣政策的解讀跟左小蕾的觀點類似。

  央行行長周小川在12月13日的專題會議上作出了全新的解釋,他表示,“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把好流動性這個總閘門,把信貸資金更多投向實體經濟,特別是‘三農’和中小企業,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而對於財政政策,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指出,此前政府的投資多是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十二五”期間,將會加大對於民生的投入,以此來刺激內需,改善老百姓生活;同時,對新興戰略産業要增大投入;在驅動力上,政府投資拉動也要更多地向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拉動方向來轉變。

  審慎加息

  “從發佈的公報分析,無論是控制物價,還是緊縮貨幣,其前提條件是首先必須保證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發改委投資研究所原所長、中國投資協會會長張漢亞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張漢亞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公報中已經指出,明年世界經濟有望繼續恢復增長,這意味著所謂全球經濟“二次探底”的擔憂已經徹底消失了。

  莊健認為,貨幣政策轉為穩健之後,明年新增貸款目標的上限有可能在7萬億元左右。一方面,這個數字可以保證實體經濟保持9%左右的增長;另外,也不至於過多的流動性給通脹造成太大壓力。

  業界人士認為,在2011年,中央政策要特別關注老百姓的生活、民生問題。如果短期內CPI繼續上漲,那麼央行應想辦法來保證存款戶的利益。

  “加息應該是比較謹慎的,實事求是地講,我不認為利率有這麼大影響,但它成了一個公眾話題。”李稻葵表示,正是因為大家過度關注加息,因此一定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之後才能審慎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