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經濟觀察:求解經濟政策困局成中國政府嚴峻挑戰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2日 16: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專題:2010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新華網北京12月12日電(記者 王亞光)對中國經濟來説,2009年最為困難,2010年十分複雜,但迫近的2011年或許將更為複雜——經濟上行力量和下行力量同時存在,國內國際各種矛盾交錯,宏觀調控面臨兩難境地,求解經濟政策困局成為中國面臨的嚴峻挑戰。

  世界發達經濟體的通縮風險與新興經濟體的通脹風險並存,經濟增長前景迥異,政策分歧不可避免。愛爾蘭銀行危機重燃歐債危機,歐洲經濟復蘇前景黯淡;美國和日本實施一輪又一輪的“量化寬鬆”以刺激本國經濟,加劇全球流動性氾濫;新興經濟體苦於狙擊熱錢,通脹壓力、資産泡沫和經濟過熱擔憂凸顯。

  中國國內通脹形勢日益嚴峻,通脹預期短期難以回落。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11月份中國消費者價格指數較上年同期上漲5.1%,創2008年7月來最高漲幅。

  中國央行10日宣佈,將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上調0.50個百分點。這是央行今年第六次、也是一個月來第三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足以表明中國決策層對通貨膨脹和流動性過剩擔憂的日益加重。

  然而,抗通脹並非中國面臨的唯一難題,政府還需要穩增長、促就業、加快經濟轉型、打擊房地産投機、避免貿易摩擦升級、防止熱錢、理順資源定價機制和改革收入分配體制等。這份任務清單上的一些條目似乎相互矛盾,使中國陷入調控困局。

  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認為,表面看來,控通脹和穩增長似乎是中國政策困局中最主要的一對矛盾,實際上“兩方面雖然會有一定掣肘,但並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尖銳矛盾。能將通脹控制在比較溫和的水平會有利於經濟穩定增長。”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則指出,中國目前面臨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必須抓住主要矛盾,“避免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中國現在最主要的矛盾不是經濟增長速度問題,也不是物價問題,而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問題。”他説。

  “中國能夠用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時間已經不多,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過去依靠資源、人力和資金大量投入的粗放式發展難以為繼,必須把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更快地轉變到依靠科技進步和人口素質的提高,”他説,“物價問題還沒有嚴重到要為此放棄調結構的力度。”

  他強調,如何將解決短期矛盾的政策和長期結構性調整政策更好結合,是政府下一步治理通脹過程中必須注意的問題。“首先,治理通脹的政策不能影響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勢頭,避免為了控制通脹而猛緊貨幣政策,造成經濟大幅波動;其次,不能因為治理通脹而影響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的進程。”

  針對量化寬鬆給中國治理通脹帶來的壓力,范劍平表示中國目前別無他法,只能“熬”。美國“量化寬鬆”會刺激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升,將最終導致美國國內物價的上漲。“等到美聯儲貨幣政策最終轉向,全球進入集體治理通脹的時代,中國治理通脹的效果才會更加明顯。”

  分析人士指出,解決當下中國政策困局的關鍵在於把握宏觀調控的尺度。他們認為,收緊信貸應是明年宏觀調控中應有之義,但過緊又可能導致經濟增速過快下滑,必須運用智慧和技巧,保證鬆緊適度。

  12月3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2011年將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並強調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

  瑞銀證券經濟學家汪濤説,財政政策仍維持“積極”意味著中國明年還會有財政赤字,而不是會擴大財政刺激;穩健貨幣政策的核心含義即2011年銀行貸款增速將有所放緩,也是貨幣政策繼續回歸常態的一個方面,這需要央行加大對衝操作的力度,並且在全年更嚴格地管理月度和季度的信貸額度。

  她認為,“穩健”的政策還意味著政府的目標是防止投資和經濟過熱,而不是要大幅壓低經濟增速。

  莊健指出,“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回歸“穩健”,意味著中國的貨幣政策將由“危機模式”逐漸回歸常態,但在保增長的需要和政策慣性的作用下,貨幣政策不應也不會急剎車。

  對於政策的具體操作,莊健建議,政府可參考金融危機前平均水平,結合目前經濟的特殊情況以及需要資金支持的方面來制定明年廣義貨幣(M2)和新增貸款的增長目標。汪濤預計政府將會把明年銀行貸款增長目標設定在14%-15%,M2增速下調至15%。

  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中國新增貸款超過7.4萬億元,距離年初設定的7.5萬億元全年目標只有一步之遙。11月末中國M2餘額71.03萬億元,同比增長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