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理財 >

私募教父趙丹陽 投資和人生很近,離市場很遠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0日 08: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上海證券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他已經離開了江湖,但江湖依然留有他的傳説。

  2010年,趙丹陽在內地的投資業務平臺——深圳赤子之心投資公司被正式登出。在沒有開展業務2年後,趙丹陽“告別”了A股市場。此次離去,他沒有接受媒體採訪。

  對於股民而言,趙丹陽和其他明星投資經理一樣,頭頂上有著神秘光環。他在2004年初市場一片哀鴻之際投身A股市場預言牛市來臨;以及2008年初,市場掉頭前夜果斷清盤旗下所有信託,成為他“獨具慧眼”的象徵。而其2007年間業績平平和遭遇的市場奚落則已無人記得。

  不過,在他的朋友看來,趙丹陽最大的特點是“特立獨行”。這個身體壯實、穿著隨便、戴著金絲眼鏡、喜歡思考問題的中年男人很少接受採訪,也甚少出席行業內的商業活動,甚至很少和市場其他機構有過一致觀點。無論是上證綜指3500點處賣光股票,還是在雷曼危機之後宣告投資機會來臨,趙丹陽做起和市場共識不同的決定來完全沒有障礙。

  ⊙記者 弘文 屈紅燕 ○編輯 張亦文 朱建華

  來自實業的陽光私募

  在私募基金經理中,趙丹陽的經歷十分奇特。

  上個世紀90年代,趙丹陽畢業于廈門大學自動化係,獲系統工程學士學位。1994年赴南非從事貿易和實業,2年後回國,繼續從事實業的投資和管理工作。較長的實業投資經驗,成就了趙丹陽日後投資理念的一個清晰特點——用實業投資家的眼光審視證券投資。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趙丹陽退出實業,進入港股市場,開始證券投資生涯。據説,其時他在香港的一個“據點”就是君安(香港)公司。這成為後來有人傳説的,趙曾加入君安的由來。而實際上,有人士證實,趙當時更多的是以客戶的身份在君安打理自己和朋友的資産。

  2002年,趙丹陽正式介入資産管理業,開始其投資神話。他先是出任赤子之心(英文名pure heart)中國成長投資基金(香港)基金經理,後在深圳創立赤子之心資産管理公司。2004年趙丹陽的深圳赤子之心資産管理公司和深國投成立 “赤子之心(中國)集合資金信託”,開創了中國陽光私募信託的先河。

  即便今天來看,這種由信託公司擔當投資管理人,而私募資産管理公司擔當投資顧問的陽光私募模式仍然具有很強的創新意義和智慧。在當時的政策框架內,這個模式使得私募資産管理人得以曲線獲得一個“陽光”的身份,光明正大的從事資産管理行業。這一舉改變了此前民間資産管理業十多年徘徊于地下的灰色境遇。

  今天,這樣的模式已經成為數百家民營資産管理企業、近萬名從業人員投身的事業平臺。截至2010年11月末,業內陽光私募行業已擁有上千隻信託産品,資産規模上千億元。這一切的起點正是趙丹陽的信託産品和他“儘量守規矩”的事業初衷。

  某種程度上,這樣的選擇也和趙丹陽的投資理念相印證,既無券商、基金等“投資正規軍”的工作履歷、也無金融財經的專業學歷。趙丹陽這個“草莽”的身份,恰恰使得他得以跳出一些舊有機構的思維窠臼。

  2002年,在整個市場主流機構還陷於強烈的“莊股思維”不能自拔的時候,趙丹陽鮮明地提出了“以實業眼光看待投資”,“尋找長期確定的投資機會”等投資理念,成為業內價值投資旗號的倡導者之一。

  在投資中,趙丹陽也是較早採用草根調研方式的一批,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比如,他通過調查企業每月的用電額度核實公司業績是否造假;蹲點公路收費站前,計算實際車流量,以核對高速公路股票的內在價值等做法。有些如今已成為行業調研的經典操作,但在當時卻有開一時投資風氣之效。

  遠市場近人生

  對絕大多數投資者來説,痛苦是在熊市裏的感受,但趙丹陽的壓力卻是在牛市中達到頂峰,

  2006至2007年的大牛市,A股市場連續大漲兩年,股市成為諸多投資者心中賺錢的聖地。但對趙丹陽和他管理的赤子之心繫列産品來説,牛市中持續落後的業績,已經成為他投資生涯的重大考驗。

  在2006年前,趙丹陽管理的産品屢屢跑贏市場,好評無數。2004年其管理的首只陽光私募産品,年收益率達到13.98%,而同期上證指數下跌了26%。2005年趙丹陽管理的信託産品再次跑贏市場31個百分點,並被一家機構評選為2005年度中國表現最好的投資産品。

  但進入牛市後,趙丹陽的投資業績排名開始後移。2007年初,他發行成立了兩隻信託産品,當年僅錄得20%出頭的收益,遠低於同期70%的指數漲幅。這個業績,不僅無法和大部分公募基金、私募産品相比,也無法和其旗下産品兩年前的輝煌紀錄相比肩。

  而趙丹陽在2006年末的致投資者信中所稱的“2007年我們最重要的事情依然是風險控制,在適當的時機有些估值偏高的股票,我們會考慮套現”的策略和當時火熱的市場氛圍也完全不合。他在3500點一線就保持輕倉、重點申購新股的做法,被一些投資者認定為“不合時宜”、“頑固”、“不肯認錯”。

  據當時其産品所在的信託公司人士透露,有一些客戶在敦促趙丹陽加倉不成後,最終選擇在2007年下半年贖回其的産品,轉投其他公司。這樣的壓力在上證指數向上突破5000點後更是達到最頂峰。

  不過,趙丹陽並沒有改變他的看法,在市場一片非議聲中,他堅持輕倉近一年。2008年初,趙丹陽再出驚人之舉,宣佈清盤旗下所有內地信託産品。“今天,就我們的投資能力,已找不到既符合我們投資標準又有足夠安全邊際的投資標的……經過慎重考慮,並和兩個信託公司溝通後,赤子之心作為顧問的所有信託將儘快清盤。”

  這段文字,成為了當年的經典,在此後被反復引用。尤其是當年年末,在A股市場暴跌50%、部分基金虧損70%後,人們恍然大悟趙丹陽話語的真正所指。

  但對熟悉他的人,更欽佩的是趙丹陽的言行一致,看空就能做空。“在當時的氛圍下,大部分機構都被迫做多了,只有他。”他的一個友人日後感嘆。

  事實上,“人生”、“做人”一直是他投資語言中的關鍵詞。他曾經邀請一位年逾花甲的老記者,給公司員工作講座,講座的內容無關股市,而是“人生的坎坷”、“對人生和財富的理解。”

  那頓天價的午餐

  2008年6月,趙丹陽再次成為焦點。在6月末的一次網絡拍賣中,趙丹陽以211萬美元的代價,獲得了次年和巴菲特共進一次午餐的權利。這個天價也刷新了巴菲特拍賣午餐價碼的歷史紀錄。

  以時價1600萬人民幣,比前一年度多2倍的價格競標得中,顯示了趙丹陽的志在必得,但也迅速引發了極大關注和爭議。

  網絡上的評論一時鋪天蓋地,有人認為這是他為了理念一擲千金,有人認為他應該把錢捐做慈善,甚至有網友認為,此為趙丹陽打造“中國巴菲特”品牌的做法,“在和巴菲特午餐後,趙會迅速推出其的最新一隻信託産品,大筆圈錢。”有人在網絡上言之鑿鑿的預言。

  趙丹陽再次選擇不回應。直到次年午餐後,他在一次採訪中才簡略透露他的收穫:“我今年37歲,在中國沒有經歷過很多經濟週期,但巴菲特經歷過很多經濟週期,我向他問一些關鍵的觀點之後,就不需要等到下一輪週期來確認這件事,這個太值了。”

  在每年歲末,趙丹陽致投資者信的結尾,他也都會提到:“我們需用一生的時間去完善自我的投資理論體系”、“做好的投資人,是需要用一生去努力的事情”。

  這或許就是趙丹陽,對他來説,投資是個跟人生更緊密連接的東西,至於市場和其他人的觀點,則無足輕重。從他的很多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巴菲特理念的影子。某種程度上,這是整整一代投資經理的精神印記,他們舉著巴菲特的投資大旗起步,隨後慢慢走出自己的步伐,漸漸地,漸漸地,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