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9日 08: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券網
觀點鏈結:
寬鬆環境有望維持 商品漲勢遠未結束
流動性依然充裕 商品存在反彈需求
東證期貨 鮑紅波
為控制通貨膨脹,國內貨幣政策開始向緊縮方向發展。在上調存貸利率並連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打壓下,國內外商品市場大幅回落,其中國內股市、商品領跌全球金融市場。但國內物價短期內仍然難以下滑,資金流動性依然充裕,在政策調控壓力漸漸被市場消化後,可關注化工、農産品品種的反彈買入機會。
國家統計局11月11日發佈最新經濟數據顯示,10月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4.4%,比9月份漲幅擴大0.8個百分點,創25個月新高;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5%。在通脹壓力下,我國貨幣政策由寬鬆轉向緊縮。
10月20日,中國央行上調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5個百分點,由5.31%提高到5.56%。11月4日,中國央行又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在中國加息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下,國內外商品市場陷入調整格局。
在緊縮貨幣政策打壓下,金屬價格大幅下落。銅失守70000元關口,兩周內跌至62000點;國際上鉛鋅研究小組(ILZSG)在月度報告中表示,今年前九個月全球精煉鋅市場供應過剩175,000噸。鋅價回落幅度較大,至今從高點已經累計下跌了8%;國家拋售鋁錠,鋁價格也大幅回落。
化工産品雖然也受到宏觀經濟調控打壓,但原油價格居高不下,跌幅相對較少,由於國內電石行業節能減排,下游PVC品種具有較大抗跌性。在紡織行業景氣度回升,由於PTA下游滌綸短纖對棉花的替代性,PTA也有較強抗跌性。
10月份食品價格上漲10.1%,消費品價格上漲5.0%,針對農産品的資金炒作上漲,國家出臺物價控制措施,先後啟動白糖、植物油、大豆拍賣政策,農産品市場大幅調整,棉花已經由33000元/噸的高位下跌至25000元/噸,白糖下跌6000元/噸以下,豆類、油脂市場也出現較大幅度調整。
11月4日,美聯儲在週三發佈聲明稱,計劃到2011年6月之前完成總額6000億美元的國債採購項目,以幫助經濟振興,美國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加劇市場對流動性增加的擔憂,當日大宗商品價格大幅飆升。
美國為彌補國內財政赤字和內外貿易逆差,實現寬鬆的貨幣政策,中長期美元貶值的趨勢不可逆轉。但隨著愛爾蘭銀行業融資難度的逐步加大,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問題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市場擔憂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擴散,推動美元反彈,後期美元或仍將反彈,也給大宗商品帶來一定壓力。
美國10月份CPI同比增長只有1.2%,通脹壓力較小,為刺激增長、彌補國內財政赤字和內外貿易逆差,實現寬鬆的貨幣政策,美國寬鬆的貨幣政策將導致國際流動性資金依然氾濫。
美國寬鬆貨幣政策引發國際熱錢流動,今年5月份以來我國貿易順差大幅回升,四季度季節性因素順差有放大可能,我國流動性有加速升值趨勢,人民幣升值,刺激熱錢流入,外匯佔款繼續攀升,雖然國家回籠資金,但短期SHIBOR利率卻在不斷下行,顯示出銀行間資金非常寬裕的狀況。
10月CPI升至4.4%,創下25個月來新高,但因年底通脹的翹尾因素等,CPI還將處於3.5%以上的高位,M2增幅仍將超過政府設定的17%的目標,國內通脹壓力依然較大。隨著商品市場下跌,政策利空壓力也逐步被市場消化。
金屬品種的金融屬性最強,但在國家控制通貨膨脹、打壓物價的措施下,金屬市場和農産品市場都有較大幅度的跌幅,在金屬庫存較大的情況下,由充裕流動性推動的金屬牛市上漲行情正隨著中國政策的轉向而漸行漸遠,雖然短期內國內外金屬價格可能還會有所反復,但在今年年末以及明年一季度之前金屬價格震蕩下行將是大概率事件。
近期原油期價已經表現出了一定抗跌性,EIA原油與成品油庫存自9月中旬之後,開始由歷史高位回落,至11月中旬已經維持了兩個月的連續回落。原油正在逐步轉強,國內柴油價格出現緊缺情況,化工産品相對跌幅有限,節能減排的工作力度越來越大,一些地區電石企業開始停産,電石産量仍將繼續下行,對下游化工PVC有較大支撐作用。
政策提出在必要時實行農産品價格臨時干預,主要用於打壓農産品炒作、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違規行為。繼10月20日國家拋售30萬噸臨儲菜籽油之後,11月份繼續拋售30萬噸菜籽油,以穩定當前食用油價格,而非有意壓低價格。當前大豆還處於收穫期,局部地區進行臨儲大豆拋儲,大範圍的拋儲壓力還較小,因此,對豆類品種的實質具體打壓政策不多,恐慌之後,市場將回歸理性,可關注國內豆粕、豆油的反彈機會。
寬鬆環境有望維持 商品漲勢遠未結束
招商期貨 王惠家
發達經濟體陷入復蘇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去杠桿化的背景下,社會支出能力嚴重受限。發達經濟體之所以會進入去杠桿化週期,則是由於金融危機的爆發。而且歷史表明,每次在金融危機過後,去杠桿化的進程會一直持續到經濟恢復之前繁榮的水平。國際清算銀行最新的研究指出,美國家庭部門去杠桿化可能只完成了約四分之一,歐洲甚至還未正式開始。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去杠桿化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也就是説起碼在2011年,發達經濟體的內需仍將呈低迷態勢,那麼依靠國內民間部門仍然難以解決復蘇困境。
因此,發達經濟體不但選擇繼續維持金融危機時祭出的接近於零的利率政策,更不約而同再次舉起了量化寬鬆的大旗——如歐盟應對南歐債務問題而實施的5000億歐元救援計劃和歐洲央行直接購買債務計劃;日本央行構建5 萬億日元資金池購買公債或作為擔保資産的計劃;美國購買6000 億美元的較長期國債的計劃等,以直接投放貨幣的方式,維持金融領域的債務鏈條不致斷裂,經濟不致崩潰。
不過,正如汽車的引擎失靈,即使加再多的汽油也發動不起來。儘管處於低利率、高注水的環境中,但“央行減息——銀行放貸——企業投資——就業回升”這個傳統的復蘇傳導模式,仍然因銀行拒絕放貸而斷裂,企業融資難問題遠未解決,這正是就業市場始終難以擺脫泥潭的重要原因。從第一輪復蘇舉步維艱的現狀我們也能夠推測到,這些直接“注水”的政策能做到的僅僅是維持銀行業資金鏈暫時無虞,工商企業破産減少,而不是令經濟的引擎重新發動。在經濟復蘇傳導渠道真正順暢之前,政策一旦撤出,難保破産潮不會再度爆發。
新興市場方面,在金融危機中放寬貨幣、財政政策和歐美涌入的大量流動性的雙重衝擊下,房地産市場火爆,基建投資遍地開花,城鎮化也開始提速,通貨膨脹威脅已經越來越嚴重。而基於前期良好的復蘇態勢,可以預計其2011年的貨幣、財政政策的寬鬆度將有所降低,不過這並不能改變全球範圍內資金環境寬鬆的前景。
以中國為代表,物價高企的確迫使政府採取加息、上調存款準備金等緊縮的貨幣政策應對,而且這種緊縮週期可能仍將繼續。不過也應看到,中國目前施行的仍是較為積極寬鬆的經濟政策,只不過與美國以貨幣政策為主的調控不同,中國的寬鬆更多是體現在財政政策上。回顧宏觀調控的歷史,財政政策更為中央看重;從實際政策推進情況來看,儘管政府的4萬億投資令中國經濟在2010年初出現過熱跡象,但投資增速增長在整體上仍保持高位運行;從中央的表態和財政政策更側重於結構調整的功能來看,有理由相信在經濟轉型的中國,積極的財政政策仍是政府現階段的主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