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大白菜、羽絨服等跟風漲價 不全是通脹惹的"禍"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9日 09: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商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能買的東西越來越少了,”是老百姓對當前物價水平的最直觀感受。在高通脹預期下,一切漲價都變得“合情合理”,許多商品實際上“被通脹”了。

  “搭車”漲價

  與房租和醫療服務價格“沒理由”漲價不同,冬儲大白菜、羽絨服等産品價格則有“搭車漲價”嫌疑,這些産品假借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名義,不斷把自身身價抬高。

  白菜:一下子漲了將近3倍

  “去年冬天,大白菜每斤才2毛5,今年每斤賣9毛,就這價錢頂多買到的也是菜幫和菜葉都特別青的白菜,好一點的每斤就要1塊錢。”張先生告訴記者,這樣一來,每斤白菜就相當於1塊多錢。

  家住城南地區的老北京人高先生每年都有購買冬儲大白菜的習慣,如果不是今年大白菜價格上漲得太過兇狠,高先生也會像過去一樣,買上200斤白菜擺在院子裏。可直到現在,高先生一家仍然不打算購買冬儲大白菜。

  50歲的高先生記得,小時候冬儲大白菜每斤只有幾分錢,院子裏家家戶戶的大白菜有的擺在窗臺上,有的躺在屋頂上,樣子極其壯觀。高先生説,隨著物價的上漲,最近幾年冬儲大白菜的價格逐漸漲到了兩三毛錢,這可以理解,但今年一下子就漲了將近3倍,實在接受不了。

  大棗:棗是舊棗價格卻上漲五成

  原本跟通貨膨脹不沾邊的各種儲藏類農産品也正成為“搭車漲價”主力軍,例如山西出産的大棗。

  平日喜歡網上買山西大棗的王女士,突然發現網店裏去年賣38塊錢一斤的山西大棗突然價格上漲近50%。

  據了解,山西大棗其産棗季節為每年的9月份,一般而言,廠家會在産棗季節集中收購,然後持續銷售一年。“去年收購今年賣,即便不漲價廠家也是盈利的。”王女士告訴記者。

  “現在賣的棗都是去年的陳棗,價格基本在60-70元一斤,今年9月的新棗還沒下來,根據廠家定價新棗價格可能會更高。”一位賣棗多年的老闆告訴記者,去年這個時間山西大棗價格基本維持在38元左右,雖然價格會受到季節等因素影響,但總體而言價格波動不大,今年漲幅普遍高於往年。

  對大棗價格上漲的原因,該店老闆告訴記者,“租金上漲,成本跟著走高,價格上漲是必然,目前各行各業物價水平都在提高,我們也是跟著市場行情走,至於漲價的具體原因,我們也不清楚”。

  羽絨服:跟著棉花“水漲船高”

  衣服也沒能免俗地跟著“升值”。“去年買一件普通羽絨服只需400多塊錢,但今年一件普通羽絨服動輒上千元,價格漲得厲害。”剛剛買了新羽絨服的黃女士對記者抱怨。

  黃女士的抱怨並非個例,今年三季度開始,棉花價格不斷攀升,並成為各種品牌服裝價格“搭車上漲”的理由,羽絨服首當其衝。

  據了解,今年新上市羽絨服短款基本在六七百元,千元左右羽絨服成為常態,位於朝陽區朝陽北路的一家羽絨服店店員告訴記者,“今年羽絨服普遍漲價三成以上,幾乎所有材質羽絨服都在漲價,漲價幅度高低不等。波司登、雪中飛等一線羽絨服品牌幾乎都在漲價,整體漲幅大約在10%左右”。

  一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原材料價格上漲,用人成本增加,工人工資大幅上調,加上之前市場流傳的“千年極寒”等因素導致羽絨服價格上漲。“衣服類等各種商品價格都在上漲,現在從廠家拿貨成本增加,賣價必然跟著走高,畢竟現在吃穿住用行各種産品都在漲價。”

  跟風漲價

  如果通貨膨脹與貨幣寬鬆、資源緊缺有關,那百姓的就醫費用、各景區的門票和二手房的房租這些與資源緊缺不大沾邊的部分卻如同跟風一般,價格接連蹦高,不得不讓人懷疑其中有炒作嫌疑。

  護理費用:暴漲九倍

  日前,北京市衛生局已向市政府提報護理服務價格調整方案,以三級醫院為例,現行一、二、三級護理的收費標準為9元/日、7元/日、5元/日,擬調整的標準為90元/日、70元/日、50元/日,相比過去,護理費用足足上漲了9倍。

  醫療服務費用上漲,引發了百姓的擔憂:如此大的價格漲幅將增加患者的就醫負擔。對於漲價理由,市衛生局醫政處副處長陳靜説,目前醫院每年護理服務總收入只佔醫院總收入的0.5%,護理服務價格低廉已成為制約優質護理服務示範工程進一步推廣的瓶頸。

  護理費用漲價是否屬於跟風目前還不得而知,但有業內人士預測,從各地的實際情況來看,提高醫療服務的價格已經是大勢所趨,但要想在短時間內理順醫療服務的價格,著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關專家指出,雖然各公立醫院普遍存在經營虧損的現象,但虧損應靠國家補貼來扭轉,而不應把負擔轉嫁給患者,在藥價未能下降的如今,醫療服務費用漲價有違醫改將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主旨。價格輕易上漲將給百姓增加沉重的經濟負擔,隨意跟風漲價顯然不是老百姓所希望看到的。

  房租:“大家漲我也漲”

  房屋租金的上漲同樣避不開炒作之嫌。

  29歲的孫先生來自河北省,目前是北京電視臺的一名員工,為了距離單位近些,他一直在紫竹橋附近租住一間40多平方米的一居室,不久前,房主打來電話,要求從下月開始,將每月2500元的租金提高到3000元,理由是“別人的房子也都漲”。

  租住在北京北三環附近的張軍也被房租的價格嚇著了。“同樣的房子,去年每月3300元,現在就要4100元,就這價錢,還有好幾個人在搶呢。”讓張軍不明白的是,二手房並不應該受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為什麼也跟風一樣,價格“噌噌”地往上蹦呢?

  記者採訪中發現,北京二手房的租金相比去年普遍上漲兩成,優質地段漲幅甚至在五成以上。

  景區門票:“頂風提價”

  跟風漲價的還包括部分景區門票。據了解,7月發改委也發出了“防止門票價格過高、過快上漲”的文件。但緊隨其後,平遙古城等景點卻“頂風提價”,前不久,長春動植物公園成人票從每張10元漲至30元,隨後就有調查顯示,7成網友表示不會再去。

  此前有人曾對杭州西湖的門票漲價做過調查,結果是漲價後比漲價前每年減少收入數千萬元。各個景區對於漲價雖然都有自己的理由,但門票收支不透明讓人心生質疑。

  “根本就是跟風,通脹再怎麼嚴重,一個原地不動的景區門票也沒理由突然漲錢。”剛剛結束雲南某民族村旅行的北京市民張女士表示,聽當地人説,這個村子原本門票是每人70元,近段時間一下漲到了100元,而且當地給出的漲價原因居然是通貨膨脹!

  變相漲價

  通脹預期下,漲聲一片。凡是和農産品以及食物沾上邊的,都能搭上“通脹順風車”。這其中,有明碼抬價的,也有通過産品減量暗自提價的。

  餐飲:分量“縮水”主食個頭變小

  “以前一頓飯能吃飽,現在根本吃不飽。”一些美食論壇上經常冒出這類帖子。

  在大成國際中心上班的肖小姐感嘆,“同樣的盤子、同樣的價錢、同樣的菜品,菜量卻少了”。以前一頓飯花15元,現在則需要20元。即使小部分人氣旺的餐館菜量沒變,但價格也漲了。一盤紅燒帶魚從12元漲到了16元,漲了30%。

  家住蒲黃榆的汪女士對此深有體會。“麻辣串以前一串魚丸有4個,賣1元錢。現在價錢降到6毛,但每串魚丸的數量只有2個了。大白菜、冬瓜、土豆片也是如此。”汪女士粗略算了算,“表面上價錢是降了,實際上是分量變少了,相當於提價20%。”消費者吳女士還做過比較,糕點店的饅頭燒餅個頭也小了1/3。

  酸奶:克重減少價格暗漲兩成

  “幾乎看不見超過200克的袋裝酸奶了,大都變成了180克、160克,有的只有150克。”很多消費者抱怨。

  西城區的張大媽告訴記者,“以前一袋奶拿在手裏鼓鼓的,現在輕飄飄的。很多品牌的桶裝酸奶克重降到了1.1千克,而以前多是1.25千克”。例如1.1千克的某知名品牌紅棗桶裝酸奶售價為14.5元,150克袋裝紅棗酸奶售價1.25元,相比原來的1.25千克和180克重量,價格上調了13%-20%。

  箱裝純牛奶的袋數也有變化。“前兩天買回一箱純牛奶,打開一看只有16袋,原來還是18袋,突然就少了2袋,相當於多花了3元錢。”上班族劉小姐稱。

  對於漲價理由,銷售員説得最多的就是原奶收購價上漲,也有稱根據國家包裝標準調整的。據了解,今年以來原奶價格已連續四次上升。專家認為,除了原料價格上漲,人工、水電、運輸也都在漲。減少克重是一種營銷手段,實質是變相漲價,與包裝無關。

  泡麵:面餅“瘦身”隱性漲價5%

  本月初,康師傅“經典袋面系列” 提價10%,每袋2元升至2.2元。不過,細心的消費者仍舊發現大部分方便麵品牌的面餅克重或多或少降低了5克左右。“一袋泡麵吃下去沒感覺,仔細一看,原來面餅少了5克。”海淀區一所大學的在校學生説道。

  記者走訪京城超市發現,有的方便麵産品更換包裝後,其貨架上的價簽還未來得及更換。如5袋裝的康師傅珍品紅燒牛肉麵包裝上印著85克5,售價7.8元,而貨架的價簽仍是90克。5袋裝的白象紅燒雙牛肉煲面售價8.5元,克重也少了5克,相當於上漲了5%左右。

  “樂事罐裝薯片也由120克縮成了110克,其實是變相漲了9%。”一消費者告訴記者。

  “不應該偷偷摸摸地變相漲價,也不能一有風吹草動就把成本壓力轉嫁給消費者。” 一營銷專家表示,消費者對快消品價格較為敏感,商超終端不喜歡頻繁調價,以至於全行業幾乎形成了“瘦身” 消化成本的默契。

  記者手記

  高價不全是通脹惹的禍

  4.4%的CPI一經拋出,一切衣食住用行以及服務費用的上漲都找到了最合理的説辭:“高通脹預期下沒有不漲價的道理。”

  通貨膨脹通常意義上而言是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産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普遍上漲的現象。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包括歐美等多個國家採取了寬鬆貨幣政策。業內人士認為,農産品價格上漲,除少數品種是因災減産外,主要原因還是市場上流動性過於充裕,導致部分原材料和基礎産品價格普漲,很多人被“貨幣幻覺”欺騙了。

  雖然這輪物價上漲與通脹有關,但也有很多令人不解的地方。

  最近網上流傳一則“生活秘籍”,深圳主婦熱衷去香港“打醬油”,很多白領流行赴港成打地買日用品。他們發現,很多同樣品牌的産品,在內地比在香港要貴。如一款洗髮水香港售價34元,深圳零售價則是50多元;一款常用的國産牙膏,香港賣13元,深圳賣15元。經常往返于香港和內地的知名媒體人閭丘露薇在博客中聲稱,之前到內地養老是不少香港老人的選擇,但最近回流香港的老人增加,原因是醫療以及生活開支增長太快。

  不少媒體把同樣品牌的産品價格進行了比較,發現就連中國製造的産品遠赴重洋後,其國內的價格也比在國外貴。為解答這些疑問,網上對此做了調查,以下選取幾個網友的回應,或許能從中找出價格上漲的其他答案。

  陳默生:假設廣東東莞一個工廠生産了一批襯衫,它可以選擇通過海運出口到美國,也可以選擇通過陸路輸送到北京。別看廣東到北京相對較近,但據説有人做過比較,發現內地沿途的各種收費和行賄所帶來的運輸成本居然超過了出口到美國的費用。

  時空完美:一個産品,從出廠到入賣場,高速路上需要過路費,入賣場需要入場費,累加起來最終是消費者買單。比如一件T恤,出廠成本不到5元,在專賣店賣到50元,即使運美國也就35元左右。

  散漫人:洗髮水生産成本20%,營銷費用30%,廣告10%,超市利潤20%,也就是生産成本10元的洗髮水要賣到50元,廠家才能勉強賺點錢。

  幽谷喬木SAP:因為中國內地的流轉費用及稅太高,而運到美國的海運費低廉,外加中國退稅,所以美國零售的中國貨比中國便宜。

  桃公子:中國的物流費用高,到處都是收費站。再加上各種名目的管理費稅費,想不高都不行。還有近年的房産泡沫,使得房租也高。

  Hzzhao:國內不便宜的原因有很多:物流(國內油價、路費、罰款等)、二道販子、稅、黑心商人、風險等等構成一層層盤剝的理由。商品出廠的成本是一樣的,但出不出海關就不一樣了。

  商報記者 熊海鷗 李子君 丁開艷/文 焦劍/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