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糧價暴漲敲警鐘國際糧儲銀行呼之欲出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1日 11: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綜合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伴隨著世界經濟艱難走出金融危機的谷底,一個新的更嚴峻課題卻日益凸顯——糧食安全。受到投機炒作、供需失衡、美元疲軟以及自然災害等諸多因素刺激,最近一段時間國際市場上大米、小麥、玉米等農産品價格輪番大漲並創下階段高點。

  有專家指出,各國必須採取全方位有效措施,防止新一輪糧食危機發生。為此,即將在韓國召開的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五次峰會也明確將糧食安全和穩定糧食價格列入議程,凸顯對該問題的重視。

  糧食危機不是危言聳聽

  最近一段時間,農産品價格的大幅上漲成為老百姓關心的話題。然而,縱觀全球,大宗商品特別是糧食價格的劇烈波動,絕不僅僅是中國的特有現象,而是已成為世界性的難題和關注焦點。

  引發各界對糧食問題關注的,首先是相關産品的價格異常上漲。比如小麥,今年8月份開始,有關産糧大國俄羅斯將實施小麥出口禁令的消息,在國際小麥市場掀起了狂風巨浪。受此刺激,今年8月,國際小麥價格一度出現50多年來最急劇的上漲,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基準軟紅冬小麥期貨一度漲停,觸及23個月來最高位,比6月份上漲80%。時至今日,芝加哥小麥價格仍接近兩年來的高點。在大米市場,由於産米大國泰國、美國等相繼出現減産,國際大米價格近期上漲壓力很大。不少專家預測,未來幾個月,國際米價很可能再創新高。

  不單是小麥和大米,其他各類農産品價格也在快速上揚,包括大豆、玉米、蔗糖、燕麥等。有市場人士注意到,如果看整體的漲幅,農産品價格這輪上漲勢頭僅次於2007年至2008年的糧食危機。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最新發佈的《世界農作物前景及糧食形勢》報告説,自今年7月以來,國際小麥價格飆升60%-80%,玉米價格上漲約40%。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日前主辦的“中國社會科學論壇”上,聯合國大學世界發展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托尼阿狄森指出,當前,人類社會正在遭遇包括金融危機、氣候危機和糧食危機在內的“三重危機”衝擊。首先,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市場需求疲軟,出口價格削減,私人金融流動減少;第二,目前氣候變化仍在加劇,溫室氣體持續增加,並伴隨著氣溫和海平面上升,其嚴峻性超過了以往預計;第三,受全球糧食價格上升的影響,營養不良和饑餓問題正在抬頭。“三重危機”相互疊加、相互影響,令全球經濟正在經歷深刻變化,並可能帶來嚴重衝擊。

  “糧食危機的幽靈再次來襲!”英國《金融時報》近日的一篇社論驚嘆。文章認為,糧食過剩的時代已經終結,至於最近幾個月糧食價格的動蕩會否成為一種常態,這將取決於政策制定者如何應對。

  作為糧食市場最重要的供應商和消費者之一,美國最近的一則警告也格外引人關注。美國農業部10月份宣佈,大幅下調對糧食産量的預測,並警告稱,玉米和大麥庫存將“大幅下降”,其中美國玉米庫存將達到14年低點。

  這樣的警告讓不少人擔心,兩年前的糧食危機可能重演,當時農産品價格曾觸及創紀錄高位,不少發展中國家因此出現經濟和社會動蕩。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高級經濟學家阿巴斯安指出,美國農業部對糧食産量預測的修正,顯示出當前全球糧食供應狀況非常脆弱。

  多種因素推高糧食價格

  糧食問題重要性的提升,從近期的一項重大收購案也可看出端倪。澳大利亞礦業巨頭斥資390億美元敵意收購加拿大鉀肥公司,這一看似普通的收購卻引發軒然大波,時至今日仍未有定論。不僅加拿大方面遲遲不願“放手”,更不時有其他國家的潛在競購者浮出。

  為什麼區區一樁鉀肥並購案有如此大的影響力?説到底還是因為糧食。隨著廣大新興經濟體和中産階層的崛起,人們對食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再局限于米飯和小麥這些傳統主食,對肉類和乳類等蛋白質的需求大幅增加,對用作牲畜飼料的穀物需求也隨之迅速增加,這就使得化肥成為一種備受追捧的戰略資源。

  糧食價格的大幅上漲,並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既有供需基本面的因素,也有資金面的因素,特別是在當前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背景之下。

  從供需層面來看,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和發展中國家生活水平的繼續提高,對糧食的需求持續上升。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最新預測,從現在起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增加30億,而全球糧食需求將增長70%。

  與需求緊密相關的是糧食的供應。今年以來,全球各地陸續發生各種自然災害,這給糧食産量和出口帶來重大影響。比如,俄羅斯之所以限制小麥出口,根本原因就是該國的旱災和火災,由此導致俄羅斯半數小麥絕收,無奈之下,俄方決定先“自保”。而在大米的主要出口國泰國和巴基斯坦,嚴重的洪澇災害則讓大米收成驟降,極大地影響了出口。

  聯合國糧農組織日前指出,全球農業每年亟須數十億美元的額外投資,用來提高糧食産量並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該機構指出,現有的和預測可用的資金遠遠不足以應對農業面臨的氣候變化和糧食安全挑戰。

  撇開基本面因素,過度的投機炒作行為也是推高糧價的一大推手,而美聯儲和日本央行等實施的量化寬鬆和印鈔策略,則扮演了“幫兇”的角色。

  美國百利金融集團農産品期貨分析師漢納根日前指出,基金在期貨市場的投機炒作行為是今年國際糧價飆升的重要推手。他説,大量資金進入農産品期貨市場進行投機,推動了今年國際糧價迅猛上漲。在今年6月至8月的一波小麥價格暴漲中,對衝基金等大型機構大肆做多小麥,平均每週買入量超過1萬手。

  而給投機者提供廉價“子彈”的,正是美聯儲和日本央行等。美國和日本的利率都接近於零,歐元區利率也在歷史低點,不僅如此,資産負債表已超過2萬億美元的美聯儲還推出了新一輪量化寬鬆措施,向金融體系“撒錢”。大量廉價資金瘋狂炒作股票和大宗商品等風險資産,比如,一項國際大宗商品期貨價格指數近期已升至兩年高點。

  與美國的量化寬鬆密切相關的還有美元走勢,由於美國的印鈔策略以及由此引發的高風險偏好,美元指數過去三、四個月持續走低。由於大宗商品大多以美元定價,美元的疲軟也推動農産品等大宗商品價格走高。

  推動糧食價格走高的還有一個潛在因素是,在油價高企的背景下,各國都在加大對生物燃料的開發,由此也使得相當面積的土地被用來生産生物燃料作物,進而影響到了傳統糧食作物的種植和産量。

  G20將探討穩定糧價問題

  各國政府日益意識到,糧食安全絕不僅僅是一個狹隘的農業或是社會問題,而是關係到整個世界經濟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尤其在當前世界經濟仍在艱難復蘇的大環境下,如何未雨綢繆、避免糧食危機重演顯得尤為重要。

  專家指出,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仍不容樂觀。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日前指出,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是全球經濟的失衡,而全球經濟失衡的調整將是一個長期過程。從上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上世紀70年代全球性經濟危機的經驗看,這種調整有可能維持十幾年時間。

  李揚認為,全球經濟失衡首先是發達國家的原因,即發達國家幾十年來的過度消費、過度服務業化等造成的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化國家之間的不正常經濟關係。全球經濟的恢復,必須糾正全球經濟失衡問題,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等全球經濟的調整基本完成後,全球經濟才能回到正常軌道。分析人士認為,全球經濟遲遲難以擺脫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這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當前的糧食安全隱患。

  令人欣慰的是,糧食安全已開始受到全球各國的重視,在G20這樣的高級別對話中,糧食問題也開始佔據重要地位。即將在韓國首爾召開的G20領導人第五次峰會,將商討關於穩定糧食價格的問題。

  在之前的匹茲堡和多倫多峰會上,G20已重點探討了穩定糧食價格的方案。據悉,G20首爾峰會將進一步就相關問題展開討論。據韓國方面介紹,G20為了提高農業産量,已經組建了在基礎設施方面可提供支援的基金,這次的首爾峰會將會深入討論具體如何運用基金,以及如何穩定糧食價格等問題。

  美國、加拿大和韓國三個G20成員日前向G20發出倡議,呼籲各國增加對一隻世界銀行管理的基金的捐款,以幫助窮國實現糧食安全。該基金名為“全球農業和糧食安全計劃”,主要是為應對世界範圍內可能出現的糧食危機而成立的。

  專家建議設立

  國際糧食儲備銀行

  面對全球性的糧食安全挑戰,各方都在積極出謀劃策。而在前不久的“中國社會科學論壇”上,一個新的大膽提議引發了國內外人士的廣泛關注——“國際糧食儲備銀行”。

  構建“國際糧食儲備銀行”的設想,是由德國波恩大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國際農經學會前主席約赫姆馮布朗所提出的。他提出,為了應對糧食危機及其造成的衝擊,必須通過制度和技術創新來提高糧食産量,改善貿易和糧食存儲政策以降低市場波動,同時要擴大社會保障和兒童營養,以社會保險網絡保護貧困人口和弱勢群體。

  馮布朗指出,當前的全球糧食價格危機是眾多因素導致的結果,例如許多發展中國家忽視對農業進行投資,工業化國家不合理的農業補貼政策,惡劣氣候事件造成的糧食産量減産,糧食出口限制,不合理的貿易監管以及金融投機的影響等。

  為了保證糧食安全,降低糧食危機對貧困人口和弱勢群體的衝擊,馮布朗等專家提議採取新的行動,預防糧食價格的波動,其中包括開放的貿易、適當的市場機制以及建立類似于中央銀行的“國際糧食儲備銀行”。專家表示,建立“國際糧食儲備銀行”這樣的專門機構,將有助於應對和抑制糧食價格的劇烈波動。

  當然,除了建立類似的協調機構,採取其他措施來盡可能避免糧價大幅波動也是很有必要的。眾所週知,提高糧食産量的核心是技術和投資問題。目前,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産率過低,亞洲、拉美情況相對好些,但其他發展中國家農業生産率的提高太慢,至少要增加1個百分點才能滿足現實需要。另外,必須加強農業領域的投資,公共農業研究方面的投入若能翻倍,農業産出將顯著提高,將幫助數百萬人擺脫貧困。如果這些投資用於幫助世界貧困地區,如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和南亞,其農業總産出每年將增長1.1個百分點,幫助約2.82億人口在2020年之前擺脫貧困。

  我國將加快大豆進口步伐

  在供求矛盾等因素推動下,農産品價格繼續“高燒”難退。海關總署昨天公佈的數據顯示,10月我國大豆進口量創下3個月以來新低,今年前10個月食用植物油進口同比減少19%。隨著供應減少、需求增長,國內豆粕、豆油價格持續上漲。

  數據顯示,10月我國大豆進口量僅為373萬噸,創下3個月以來的最低水準,較9月下滑19.6%;前10月大豆進口4390萬噸,同比增長25.8%。中國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分析師表示,10月份進口量較低,主要是因國慶長假期間海關的清關工作延誤所致。

  我國正在加快大豆進口步伐。商務部昨天稱,11月份中國進口大豆預報到港量上調至516.53萬噸,高於此前預估的464.69萬噸。

  油菜籽10月進口量也銳減。商務部稱,10月下半月沒有進口油菜籽到港,全月實際到港6.05萬噸;預計11月上半月到港5.97萬噸,全月預報到港11.77萬噸。據了解,隨著下游需求增長,未來兩個月及2011年我國大豆進口量將繼續增長。

  由於重要原料大豆供不應求,國內油脂現貨價格繼續大漲。昨日,一級豆油現貨漲幅最高達350元/噸;沿海一級豆油現貨報價集中在10400元至10600元/噸;四級豆油報價集中在10200元-10400元/噸。

  大豆等農産品進口減少之際,主要農産品出口量保持增長。海關總署稱,1-10月中國食糖出口77825噸,同比增長48.6%;前10個月出口玉米112235噸,同比增長26.2%。

  中國糧食供求存在結構性矛盾

  糧食問題重新受到全球各國的重視,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當然不能忽視有關糧食安全的問題。專家指出,當前中國的糧食供應和價格形勢總體仍保持穩定,但也需要對一些結構性問題和潛在的不利因素加以重視。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卓元認為,回顧中國歷史,任何一次大的經濟危機,往往都是農業和糧食首先出了問題。長期而言,中國經濟仍然向好,但若出現大的危機,必定源於糧食危機或資源環境危機。近幾年洪澇災害不斷,在某種程度上同農田水利建設“欠賬”有關;另外,沿海部分地區的快速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以犧牲耕地、農業和糧食為代價,對其中的隱患應加以重視。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認為,最近六、七年是中國農村、農業發展較好的階段:第一,糧食連續七年增長,年度産量每年增加2000億斤以上。第二,農民收入快速增長,2003年為2600元,今年估計會超過5500元。第三,農村政策發生了諸多重大變化,比如取消了農業稅、四項補貼達1280億元等;始於2003年的新農合,由最初的30元提高到2007年的100元,且基本做到了農村人口全覆蓋;截至今年8月份,農村低保制度覆蓋人群超過5000萬;另外還有新農保和基礎養老金等。第四,農村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發展很快,基本建立了義務教育經費保障體系,農村地區全部免除學費、教科書全部免費、住校生補助等。

  當然,目前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是吃飯問題。陳錫文表示,由於人口眾多,對中國來説,吃飯問題始終是重大挑戰。即使今年糧食總産量超過5.3億噸並創歷史新高,但人均勉強只有400公斤。

  其次是地區糧食供需不平衡問題。目前,中國主要有13個糧食主産省提供糧食,歷史上中國“北糧南供”的局面已經發生了改變,由於北方地區面臨著缺水問題,現在是“南糧北供”。地區糧食供需不平衡,會引起經濟利益上的不平衡。

  第三,目前的機制中存在不利於糧食生産的因素。比如,由於國內糧食價格比國際市場低廉,輸出糧食的省份在經濟上沒有什麼好處;由於農業稅收被全部免除,地方政府收不到稅,難以通過發展農業增加財政稅收收入。陳錫文認為,這些問題必須引起重視。

  陳錫文還表示,目前中國的糧食供應在總體上略有盈餘,但仍存在一些結構性問題。具體來看,中國的三大穀物供求略微平衡,小麥少量進口,玉米勉強平衡,大米粳米基本平衡,關鍵問題是大豆和植物油。2009年,中國進口了4255萬噸大豆,是國內産量的三倍,預計今年進口量將達到4700萬噸。同時,國內植物油的消費量增長非常迅猛,進口大豆後,植物油還是不夠,還需要通過進口植物油來解決問題。中國大豆和豆油對國外市場的依賴率高達70%和60%。如果國際市場大豆植物油有重大變化,國內市場就會受到衝擊。對於這些結構性的問題,必須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逐步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