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1日 08: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券報
國際金融危機改變了世界金融格局,如果説哪個機構是這次危機的大贏家,可能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莫屬。這個此前幾乎已經被人遺忘的國際金融機構,在這次危機中地位凸顯、權力大增,並有望在後危機時代擔綱世界金融秩序的中心角色。
為什麼?因為當今世界表面上是二十國集團(G20)主導經濟金融議題,但用《華爾街日報》的話説,G20隻是一個臨時機構,相當於世界經濟的“董事會”,而執行機構自然是常設的有187個成員國的IMF。哪個國家在IMF有更多代表權,就好比哪個國家能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一樣,關乎這個國家在未來國際金融格局中的分量和地位。
由此,IMF治理結構改革備受關注。最近韓國慶州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所取得的最大突破就是IMF的改革。改革成果主要有二,一是擴大新興經濟體的份額和代表性;另一則是擴充IMF的職權。在這兩點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有共識,但在第二點上,必須警惕IMF淪為西方國家牽制新興經濟體,尤其是中國的“白手套”。
就第一點而言,擴大新興經濟體的份額和代表性無疑是一件好事。此前IMF最讓人詬病的一點就是自1944年誕生以來一直為歐美所掌控,美國擁有唯一的否決權,而IMF總裁位置則一直為歐洲人佔據。這不僅違背國際民主潮流,也和國際經濟格局悖離。IMF總裁卡恩就曾坦言,“如果沒有合法性,就沒有人會聽我們的政策建議,或者鄭重接受我們的早期預警。”
根據這項最新的改革,中國在IMF的代表性將從目前的第六升至第三,僅落後於美國和日本。儘管中國經濟總量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但IMF老三的位置,總比不改革要強。從這個角度看,這一改革有利於中國,有利於增強中國在國際金融經濟秩序中的分量。
但在第二點成果上,擴大IMF職權則是一把雙刃劍。好的方面是IMF權威性增強,作為第三大股東的中國也臉上有光;不好的方面是,中國畢竟還只是老三,前兩名乃至排名前十的股東國大部分還都是西方國家,他們的意圖往往與新興經濟體有異,甚至有時針鋒相對。
比如在當前的國際金融博弈中,最顯著的一個問題就是沸沸颺颺的“貨幣戰”,尤其是圍繞人民幣匯率而展開的較量。此間IMF正成為美國等西方國家對華施壓的主戰場。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伯格斯騰就向美國政府獻策説,美方要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迫使中國就範,方法之一就是爭取歐盟的支持,並與其他新興經濟體達成一致,以51%的投票權使IMF發表“特別報告”,命令中國立刻採取升值等補救措施。如果無法達成這一點,美國仍可要求IMF發表譴責中國匯率政策的報告,並以此作為證據要求世界貿易組織(WTO)進行仲裁。
所以,在當前情況下,美國樂見IMF的改革,也樂見中國在IMF代表權增大,當然這只是微幅的增大。美國財長蓋特納曾表示,IMF就應該擔任金融“警察”的角色,“這也是IMF存在的目的”。在美國看來,完全可以借助IMF這個平臺,以“國際共識”的壓力迫使某個國家就範,取得雙邊外交所無法取得的突破。《紐約時報》就曾有文章分析説,美國現在已無法單獨逼迫中國做事,於是就形成了對IMF的“新依賴”。
因此,對於中國在IMF代表性提高,我們在高興的同時更應該保持清醒。中國影響力確實有所增大,但面臨的風險也在增大。IMF在獲得了“牙齒”後,開咬的肯定不會是擁有唯一否決權的美國,也不會是實力雄厚的歐盟成員國。而IMF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表現出的曖昧態度甚至偏袒西方的措辭,更凸顯了這些隱憂。作為對策,首先中方應要求IMF深化改革,給予中方和發展中國家更合理的代表權;第二,中方也應展開闔縱連橫,分化瓦解某些國家針對中國的圍攻圖謀;第三,對IMF的可能干涉一國金融內政的不合理舉措,中方必須保持高度警惕,必須盡可能要求IMF遵守規則、超然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