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圖文頻道 >

五中全會或定調樓市政策方向 限購令將多地跟進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09日 07: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樓市二次調控的“靴子”終於落地。

  9月29日,多個部委出臺的“最嚴厲調控政策”,明確要求各地“立即”制定細則,已發細則的地區要進一步調整和完善。

  其措施包括,三套房停貸以及首套房首付上調,限制購房套數等;稍早的9月26日,國土部、住建部聯合發文稱,閒置土地一年以上的房企禁拿地。

    據悉,這是繼4月份針對樓市的史上最嚴厲政策出臺後的第二波調控。之前樓市在經歷了幾個月的僵持之後,再現瘋狂苗頭,多個一線城市樓市到9月份已是量價齊升。

  有專家判斷,為落實二次調控措施,十一長假結束後,或將有更多的城市採取“限購令”。但也有人士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擔心在利益博弈下,恐在地方執行中變形,“新政大多仍是對'新國十條’的進一步細化和落實。”

  上海房地産經濟學會高級經濟師顧海波向本報記者表示,只有在樓市調控政策堅持不懈地實施數年後,樓市才有可能實現平穩,否則,“一旦調控政策放鬆,房價還會大漲。”

  “時至今日,多個地方尚未出臺地方調控的細則。”10月7日下午,上海易居研究中心研究員劉衛衛告訴記者,高房價問題有望在本月15日召開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時給出“一個説法”。

  樓市急調頭

  事實上,“新國十條”從4月17日出臺至今,調控效果並不明顯。如北京8月房價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9.3%,上海則環比上漲6%。

  形勢緊迫之下,國慶前夕,樓市調控再出五記重拳。據悉,在此次新政中,限定居民家庭購房套數、三套房貸款暫停發放及加快推進房産稅改革試點,被認為是影響市場最大的三個亮點。

  “首付提高至三成,是殺傷力最大的一項。”劉衛衛説,限定購房套數,對異地購房者的影響不大。

  國慶長假期間,記者在北京實地採訪看到,房地産仲介幾乎一致選擇在假期加班。有仲介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本已經是早定好的,因為金九銀十市場會熱誰都不會放鬆,即便是在節前二次調控新政出臺後也沒有改變安排。

  “仍抱著一線希望,希望購房者不要受到太大影響。”上述工作人員稱。但往往是事與願違,記者多天來走訪的仲介公司生意幾乎清一色地冷清。因為沒生意,仲介里加班的人員顯得情緒相當低落。

  10月7日,記者多方獲悉,在北京,受到十一前新政的影響,市場交易量慘澹。截至10月5日,北京樓市商品住宅日成交量僅在100套上下徘徊。相比之下,同一時間北京新推的17個樓盤卻有多達7000余套入市。

  廣州的樓市成交量也出現縮水。10月1-6日,廣州每日簽約量約在300套,比9月底的每日動輒六七百套的簽約規模下降五成。國慶假期,濟南樓市尤為遇冷,兩天成交僅30余套住宅。

  在西部城市重慶,記者獲悉,10月1日,重慶主城區成交商品房525套,10月2日成交292套,與新政前的9月28日成交1754套相比,成交量急跌。

  博弈升級

  面對樓市的緊急調頭,多方接受記者採訪的人士還表達了對嚴厲政策執行中問題的擔憂。

  “儘管成交縮水、房價微降,但是,此次樓市調控新政的力度仍有限。”劉衛衛直言。顧海波也認為,在供需結構沒有得到有效改變的情況下,即使“銀十”遭遇“滑鐵盧”,要讓房價真正理性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倘若地方擔心GDP增速減緩,執行不力,新政無疑將再次陷入尷尬處境。”顧海波分析,國慶樓市成交縮水,只是樓市對二次調控新政做出的正常反應。但隨著利空出盡就是利好的説法盛行,市場走向還需要繼續觀察。就在節前的最後一個交易日,房地産板塊的集體強勢就是佐證。

  事實上,記者採訪發現,儘管深圳已在第一時間出臺了“限購令細則”,但接下來的數據卻頗為尷尬:10月1日至4日,深圳一手房市場成交量高達近2000套;其中,1日、4日兩天內,新房成交量均超過了600套大關,創下今年以來新房成交量的最高紀錄。

  “這並不奇怪。”多位專家分析,此次新政,主要宗旨在於9月份成交帶來的樓市回暖可能導致的價格隨之增長,明顯感覺到了未來房價上漲的壓力。

  在此之前,個別省市曾經執行過類似限定購房套數的政策,並沒有産生很大的效果,北京便是如此。

  易居中國研究院綜合研究部部長楊紅旭表示,此次調控政策總體上還是進一步落實“國十條”,相對而言,超出“國十條”範疇的政策只有“信貸和稅收”。

  “此次新政旨在問責地方政府執行力。”6日,國土部土地利用司有關負責人向記者坦言,一些地方認為房價上漲並不快的原因是,擔心調控可能影響地方經濟和財政收入。

變數增多

  博弈中,地方細則還是要出。但是出歸出,對於如何執行則很難説。

  9月30日晚上,深圳緊急出臺“限購令”,規定從10月1日起,在深圳暫時實行限定居民家庭購房套數政策:其中深圳市戶籍居民家庭,限購兩套住房;能夠提供在深圳市一年以上納稅證明的家庭,限購一套住房。

    但有意思的一個細節是,有網友立即針對新政提出了“變相”的對策。該網友寫道:已購房的夫妻,房産全部在夫妻一方名下的,可以先辦理假離婚,另一方可以再買兩套,買房後可以再復婚。

  “政策出臺後,關鍵是操作環節如何落實。”多位專家認為,政府需要認真考慮堵住政策的“漏洞”。

  而國慶長假的最後一天,10月7日晚間,上海公佈房地産調控細則:每個家庭限購一套房。

  “儘管被稱之為'精準出擊’抑制炒房風,但問題並未切中要害。”顧海波告訴本報記者,此前,在多個城市均公佈限購令,但上海遲遲未出地方細則。直至9月份,上海才有“滬五條”、收緊首套房契稅優惠、房地産仲介整治工作等一系列動作出臺。

  “面對嚴厲的調控政策,上海的開發商選擇推遲了新盤上市的時間。原定於8、9月份開盤的上海星河灣、遠中風華園等多個高檔項目,政府不允許頂風作案,因此遲遲未能上市,而協和城、遠中風華園更是推遲到10月開售。”劉衛衛稱。

  “受到'二次調控’和'限購令’等地方新政的影響,10月上海擬開盤的高端項目肯定比9月少。”顧海波説。而在此次上海出臺的幾條細則中,最為關注的條款就是,“一定時期內限定居民家庭購房套數”和“發揮稅收在調控中的作用”。其中,暫定上海及外省市居民家庭只能在上海市新購一套商品住房(含二手存量住房)。

  但在劉衛衛看來,“房價過高、上漲過快、供應緊張的城市,要在一定時間內限定居民家庭購房套數。”這需要地方政府的配合,而恰恰地方往往反其道而行之。

  多位人士向記者分析,地方的博弈源於GDP,這也是一些地方調控的細則遲遲不出臺的主因。但多位專家分析,“下一步,對於高房價,看看十七屆五中全會能否給出新説法。”

  對此,記者多方求證,在國家層面已對抑制投機和控制房價提上日程的背景下,很有必要選擇一個適當的時機給“高房價”一個權威的定論,提綱挈領之後新政才能發揮威力。而這個時機正恰逢即將召開的十七屆五中全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