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圖文頻道 >

專訪秦曉:招商局十年留下了什麼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08日 10: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這樣通過資産結構和組織架構兩大調整,配套總部功能的重新定位,管理體系也就出來了。如此調整到2003年底,開始提出再造招商局,提高經常性利潤。

  改革理念是關鍵

  在目前國有企業裏,有很多很優秀的企業家,但總體上對現代企業管理理念是落後的,不準確的,這存在於整個國企管理體系中,因此,轉變理念最關鍵。

  《21世紀》:當時你對這些問題是否形成系統性的思考?並對解決這些問題付諸實踐?你的言行是否獲得其它國企認同?

  秦曉:有,我在中信集團的時候試圖做過一些修正性工作。當時陳清泰擔任國家經貿委副主任,他當時非常贊同我的觀點,因此他還專門安排我去中央黨校講了一次課。當時要把這些觀點講透需要大量理論的支持,比較複雜。當時一般性的闡述,不是很被認同,現在情況好多了,也還不是被全部認同。但是給大家的教訓是亞洲金融風暴,經過風暴後大家對這些問題就逐步清醒了。

  目前國企有兩類,一類是行業特徵突出的老國企的,包括兵裝集團、航空工業,計劃經濟時代企業按照行業劃分的,他們一直保持著行業領域的特徵。

  另一類就是從改革開放中走出來的企業,如招商局、中信集團、光大集團等。每個企業不一樣,操作方式不一樣,但是改革思路應該是大體一致的,至於中糧集團、中國遠洋等企業在重組過程中,是不是明確提出總部功能,扁平化決策體系,經常性利潤,核心産業培育等概念,或許只是表述不一樣。

  《21世紀》:在不被認同的改革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阻力,你認為軟性理念的灌輸重要還是硬性制度設計更重要?

  秦曉:在此調整過程中會遇到利益問題,積極性會部分的受到影響,但是理性上來看,總體方案還是被逐步認同。但衝擊最終我們還是很平穩的實施,沒有引起大的衝擊,我們是首先把一些中間層都撤了,分散了利益,減少調整阻力。

  另外我又從理論、理念上對管理層進行説服,當然理論和理念是要有實踐的支持改革更多的是破壞、更換和改變。在目前國有企業裏,有很多很優秀的企業家,體現在對市場變化的判斷,個人在企業裏面的影響力和感召力,也遵循規章制度,但總體上對現代企業管理理念是落後的,不準確的,這存在於整個國企管理體系中,因此,轉變理念最關鍵。

  母公司消亡論

  國資委的事應該更簡單,不用管理企業的戰略、組織和業務問題,市場都認為不需要管的時候就不用管了。

  《21世紀》:你剛才談到大型企業的總部職能,是否具有國際大型企業的管理借鑒?

  秦曉:在國外通常都沒有母公司概念,都是整體上市。而我們既然有母公司概念,就要區分我們佔有100%股權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佔大股東的子公司,和我們只是小股東的子公司之間的區別。

  全資子公司雖然在法律上是獨立法人,但在管理上是母公司的一個單位,我基本上把他看成成本中心,我對他的人事、財務有絕對調配權。而在上市公司裏就不能這麼做,即使是控股上市公司,也要通過董事會來實現,至於不控股的上市公司還要與其它股東協調。比如招商銀行很典型,我們是大股東,但不控股,我們有很大的話事權,是通過董事會構成,與管理層的關係和股東的關係,在決策中發生的作用來體現。

  在我看來,法人治理結構是股權結構的函數,其關係變化有三個階段:

  當企業只有一個老闆或是家族企業時,董事長和總經理是一體的,董事會和管理層更為一體化。

  到中間階段,出現幾個較大股東,不能把管理層與最大股東劃為一體,要尊敬其他股東,否則大股東可能有否決權,但是沒有絕對決議通過權,管理層要對所有股東負責,大股東只能用自己的影響力,協調好與其他股東、管理層的關係。因此招商銀行我必須分開,該階段有點像歐洲的企業階段。

  第三種階段就是股權高度分散,此時管理層和股東又回到一體化了,因為所有管理人員都沒有股東背景,就是獨立的管理團隊。在美國很多公司又出現董事長和CEO合二為一的狀況。

  我們中國現在正處在中間階段,嚴格説是第一階段的後尾部分,或者第二階段的前段部分,但是企業在拼命學習歐洲的做企業治理體系,把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比如我們這班人都是股東國資委、中組部派來的,一定要我們所有人分為兩個組織,一個叫董事會,一個叫管理層,而且還要求把子公司的人也都要分開,這是很奇怪的理論,很簡單的照搬歐洲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