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南京小龍蝦事件解讀:科學理性與經濟利益的博弈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9日 10: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工人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9月7日,隨著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南京宣佈有關專家的“初步意見”,持續數十天的南京小龍蝦事件暫告一段落。此間人士表示,小龍蝦事件演變過程中,一些商家的“應急表演”自然可以想見,即使過度和誇張,反映的也不過是商家逐利的本色。但作為地方政府,在權衡地方經濟利益和公眾健康利益時,無疑必須經受一場對自身執政理念和能力的考試。

南京人終於等來了權威的“官方聲音”

  昨天下午,南京市政府召開專題新聞發佈會,宣佈了“關於對南京發生小龍蝦疑致橫紋肌肉溶解綜合症的初步意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邀請有關單位專家研究認為,“事件是與食用小龍蝦相關的極少數個體出現的一過性橫紋肌肉溶解綜合症。經綜合分析,認為與國際上時有報道的哈夫(haff)病基本一致。”

  7月以來,南京鼓樓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等醫療機構陸續收治了疑似食用小龍蝦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截至2010年9月7日,南京共收治與食用小龍蝦相關的橫紋肌肉溶解綜合症的病例23人,經治療,已有22人治愈出院,還有1人住院治療,目前病情穩定。

  風波

  食用小龍蝦現不良反應

  南京人好吃小龍蝦,甚至有種説法,小龍蝦因南京而聞名天下。旺季時,南京每天消費達數十噸甚至上百噸。

  然而從7月起,南京陸續有人因食用小龍蝦而致病。隨著相關報道的出現,南京市政府8月24日召開了專題新聞發佈會,首次向公眾介紹了關於疑似食用龍蝦致病的有關情況。

  南京市政府新聞發言人曹勁松在當天的新聞發佈會上説,對於南京發生疑似食用龍蝦致病的報告和病例,媒體非常關注,也引起了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視,為此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由常務副市長擔任組長的應急工作領導小組,並啟動了溯源調查、病理分析和市場整治。

  時隔兩天,衛生部派專家赴南京展開專門調查。

  所有關心此事的人都在等待。此刻人們更想知道的是,致病原因到底是什麼?食用小龍蝦安全嗎?

  原因

  眾説紛紜莫衷一是

  從官方首次公佈小龍蝦事件到9月7日“初步意見”出臺,期間相隔了半個月。而在這半個月裏,圍繞小龍蝦事件,眾説紛紜,莫衷一是。

  當人們普遍談蝦色變,期待最終答案給出的時候,小龍蝦及其市場的真實情況反而變得模糊起來。

  有説“一落千丈”,有説“影響不大”,甚至“銷量不降反升”……

  一些受南京小龍蝦事件波及的地方稱,“本地龍蝦可放心食用”。比如,某市通過媒體報道説,“昨天,市漁政站開展龍蝦養殖安全檢查。據了解,我市的小龍蝦普遍採用生態養殖,龍蝦品質較好,無需用藥物清洗,本地龍蝦食用安全。”

  在有商販説小龍蝦賣不掉,死了只能拿去喂鴨子的同時,也有小龍蝦主産地——比如盱眙的一家飯店説,銷量“反而增加了30%左右”。

  更有報道説某家餐館“龍蝦新鮮”,是“用高壓噴槍清洗龍蝦,從來就未用過‘洗蝦粉’洗蝦,顧客可放心食用。”

  讓人們焦慮的是,圍繞食用小龍蝦是否導致橫紋肌肉溶解綜合症這一最關鍵的問題,有關方面一直沒有明確的説法。

  專家的説法也不盡相同,甚至互相矛盾。

  有專家説小龍蝦中毒事件可能由未知毒素引起,也有專家説無法證明致病與吃小龍蝦有關,或説與個人體質有關,或説與加工環節有關,比如洗蝦粉會危害身體……

  官方的説法此刻也顯得含糊。

  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稱:“從養殖質量角度講,小龍蝦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南京市衛生和藥監部門負責人表示,關於食用龍蝦與橫紋肌溶解症之間的關係,目前“還沒有找到確切的關聯”。

  此時,有關方面希望媒體“消除不必要的社會恐慌”。

  結論

  完善機制科學面對

  專家介紹,小龍蝦是存活于淡水中的一種甲殼類動物,學名克氏原螯蝦,也叫紅螯蝦或淡水小龍蝦。

  “致病毒素很可能來自小龍蝦個體本身帶來的毒素。從目前的調查結果來看,如果小龍蝦個體本身帶有毒素,這樣的個體也是極少數的,可能是由於在某一水域食用某一種有毒物質引起的,但現在這些都還不能定論。”9月7日,中國疾防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吳永寧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這意味著,小龍蝦事件儘管沒有最終“水落石出”——因為哈夫病的致病原因目前在全世界都還是一個未解之謎,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南京橫紋肌溶解綜合症患者與食用小龍蝦有關,不吃肯定不會發病。

  日益發達的工業時代,出現食品風險問題也許並不奇怪,真正耐人尋味的是有關各方對類似事件的各自反應。而尤其重要的是,地方政府作為市場調節者和規範者,應該扮演何種角色?如何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

  此間人士表示,此次小龍蝦事件演變過程中,一些商家的“應急表演”自然可以想見,即使過度和誇張,反映的也不過是商家逐利的本色。但作為地方政府,在權衡地方經濟利益和公眾健康利益時,無疑必須經受一場對自身執政理念和能力的考試。

  比如,一些地方把所謂“應急處理”演變成一味維護地方經濟,草率地宣佈小龍蝦與致病無關,可以放心食用等等,顯然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態度,遑論科學、理性。“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需要對突發事件及時做出科學理性的回應,否則事件的負面影響會與日俱增。”

  回顧小龍蝦事件的整個過程,應該説,有關方面的應急處理還不夠迅疾。

  有評論表示,儘管對事件的調研客觀上需要一定時日,但即使一時拿不出明確的答案,也必須分時逐次向公眾告知相關進展情況。半個月裏僅僅只有幾次回應,勢必會被眾説紛紜和猜疑所淹沒。而最終“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答案,其效果也會因遲滯而大打折扣。

  事件的另一個收穫是,針對目前龍蝦養殖業缺乏較為統一標準的情況,農業部漁業局在9月3日開始著手制定關於小龍蝦養殖的國家級標準。

  小龍蝦事件關乎産業發展和百姓生命健康,來不得半點懈怠。以江蘇為例,今年小龍蝦産量可能達10萬噸左右,全省有16萬人從事小龍蝦養殖業,並且成為一些地方的支柱産業。

  然而,此次小龍蝦事件中,食品安全的“多頭管理問題”依然揮之不去。

  儘管有的地方政府已經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員會,但總體的協調運作效果還沒有充分顯現。比如,在公眾急需得到權威信息的過程中,有管理小龍蝦養殖的部門只是一再聲稱,從養殖質量角度講,小龍蝦本身沒有問題,卻無法拿出令人信服的證據。這樣的説法無疑只會顯得單薄蒼白。

  再進一步,面對類似涉及公共衛生及其他突發事件,僅僅“應急”還不夠,如何最大限度地防止並及時處理類似事件,需要我們思考和做的事情還很多。(記者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