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現有技術無法證明産地 標準缺失摻假大米上餐桌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4日 10: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現有技術及監管手段無法證明産地,且成本高昂

    標準缺失摻假大米大搖大擺上餐桌

    用河南大米摻加部分湖北仙桃大米,經過簡單加工再重新包裝,這些大米搖身一變全是“正宗”仙桃大米了。這是央視22日播出節目“東莞摻假大米流向廣東全省”中所曝光的一些糧食加工企業的“變戲法”,該調查還揭示“米廠每天可牟利萬元”。

    “假冒品牌大米是行業的潛規則,這比做正當品牌大米生意利潤高,這也驅使很多加工企業紛紛加入其中。”一位糧食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有關專家指出,大米嚴格標準樣取樣難和監管手段缺乏是假冒大米頑疾難以根除的重要原因。

  以次充好成公開的秘密

  低檔米冒充知名品種大米可獲暴利

    東莞樟木頭鎮南方農副産品批發中心,是我國最大的大米批發市場。但在這裡,消費者往往難以購買到正宗的品牌大米。一家專門批發湖北仙桃大米的店舖老闆透露,真的仙桃大米每斤賣1.86元,而用河南大米假冒的仙桃大米每斤僅賣1.72元,每斤價格相差1角4分錢。

    直接用價格便宜的普通米和劣質米,假冒有名氣的優質品種大米出售,這是批發商最常用的手法。這些從25公斤到5公斤的袋裝大米,標注的都是廣東馬壩油粘、湖北仙桃和東北珍珠等知名品種大米,其精美的包裝裏很多並不貨真價實。批發商向記者透露,其實正宗的還不到40%,大部分都是用其它形狀相同的大米假冒或者摻假的。

    “市場上拿江蘇産的珍珠米假冒東北産的珍珠米就很多。”廣州增城糧食局新塘糧食管理所副所長盧慶忠告訴南方日報記者,“用質量差的、價格低的摻雜到質量好的、價格高的大米去,就可以從中獲取更高的利潤。”

    記者調查了廣東最大的幾家糧食批發市場,發現以次充好,以劣充好,假冒一些知名品牌大米銷售的情況,在市場上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更有批發商透露,樟木頭市場根本就沒真正的“泰國大米”,真的“泰國大米”每公斤要賣8塊到16塊錢,而在市場上賣的所謂的“泰國大米”價格基本上是4塊多錢一公斤。

  工商部門一般只查超市和大糧店

  大部分假冒大米流進了小糧油店

    據業內人士分析,一邊是有利可圖,另一邊是監管部門打擊乏力,這造就了假冒品牌大米生産猖獗的現狀。以普通米和低檔米冒充或者摻雜知名品種大米,不會對消費者帶來安全方面的隱患,但這卻擾亂了大米市場的正常經營。

    據盧慶忠透露,工商部門一般只查超市和大糧油店,小的糧油店很少查,而大部分的假冒大米都流進了那些小糧油店。“對於那些被查到的,也只是罰款,過後又繼續。畢竟有利可圖嘛,對那些假冒廠商來説,被查到只是運氣不好。而有些時候,監管部門也是睜只眼閉只眼的。”

    監管乏力深層次原因是標準的缺失。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現在市場是很難監管,因為沒法去證明它不是名産地米。記者從一位業內人士處了解到,要制止假冒知名品種大米,必須要按照知名品種大米的一個標準樣去鑒定真假,而現在有關部門在這方面還沒有可以參照的標準和手段。因為這涉及到,如果跟蹤産地,這是一個追溯的過程,如果查品種,是查DNA的過程,這兩件事在今天的中國,沒有見到有這種監管手段。這是一個技術難題。目前我國還沒有推進這項工作,如果一定要去實現,成本會十分昂貴,同時標準認定的細化也非常必要。

    一位糧食品質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大米嚴格標準樣取樣難和監管手段缺乏是假冒優質品種大米頑疾難以根除的重要原因。要制止假冒知名品種大米,必須要按照知名品種大米的一個標準樣去鑒定真假,而現在有關部門在這方面還沒有可以參照的標準和手段。

  ■官方連線

  省糧食局:

  嚴查在庫糧食質量

    昨天,記者從省糧食局了解到,針對媒體曝光東莞出現假冒品牌大米事件,省糧食局已派出工作組去東莞,將會同質檢、工商等部門展開調查。同時,省糧食部門已下令要求省內各級糧食單位嚴查在庫糧食質量情況,杜絕不合格糧食進入流通市場。

  ■小貼士

  如何防假冒大米專家:一次少買

    廣州增城糧食局新塘糧食管理所副所長盧慶忠:正常的大米聞著很香,如果用水洗過後就沒有香味,説明是加了香精的。看起來很亮的大米,水洗後水面上浮有油跡的話説明是加了油的,很可能是很陳舊的大米。加香精和加油的兩種假冒米就相對容易辨別出來。但品牌品種摻假的假冒是很難辨別出來的。消費者對各種品種的大米的顆粒大小、成色等特徵不熟悉,而有些品牌的大米的顆粒大小、成色等也很相似,幾乎沒有差別,有些也只是在吃的口感上有細微差別,在購買時很難辨別。另外,優質大米普遍都是多個品種一起加工出來的,單純一個品種加工出來的大米不好吃。這就更增加了辨別的難度。監管部門方面也很難預防。

    建議消費者購買時一次不要買太多,10-15公斤為宜,吃了覺得好再買。大米存放的時間長了就不好吃,且容易長蛀蟲,尤其在七、八、九月的高溫季節。

    南方日報記者 黃應來

    實習 生王霞 通訊員 李曉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