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圖文頻道 >

智聯招聘內訌溯源:5位CEO更迭造成員工心理不穩定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30日 09: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北京,悶熱,立秋前的桑拿天。

  儘管遭遇了令業界譁然的“郵件互開門”,但位於復星國際中心的智聯招聘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智聯招聘)總部沒有傳説中的不安與惶惑。被智聯招聘前CEO趙鵬形象比喻為“僱主與僱員關係”的嘴裏叼着魚的大熊根雕,依然屹立在老地方。

  “我們正常上班、下班,我們得生存,公司也得發展。”在智聯招聘工作了2年的內部員工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新的CEO來接管工作,我們很多人都還沒見過。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政策。從長遠來説,我認為智聯招聘能挺過這關。現在是敏感時期,誰都在關注我們的負面。其實對於很多公司來説,這很正常,主要是某種原因把這件事情放大了。”

  歷史總是很相似。

  2001年,新浪上市後的第一年,新浪創始人王志東被董事會宣佈“因個人原因辭職”,當年王志東剛剛33歲。若干年後,王志東在説起這件事情時,給出的原因是“政見不和”,一臉的平和。

  如今,王志東式出局再次在智聯招聘上演,這背後究竟發生了怎樣的紛爭?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矛盾的尖銳化?

  5次融資5位CEO造成員工心理不穩定?

  “我們公司比較喜歡海歸,很多員工都是小海歸。”一位在智聯招聘擔任了4年中層的資深人士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雖然今天出現了這樣的內訌,但整體而言,公司員工層面的文化還是很陽光的,“至少我下面的30多個人都有戶外運動的愛好。有一個女員工,8年來每天早晨都跑步。雖然這是一個很小的細節,但也體現了一個公司的文化。”

  但這位中層認為,“問題在於智聯的創始團隊早已都不見了,這可能是智聯招聘現在比較亂的原因之一”。該人士表示,“當時智聯招聘被融來融去,資本對於我們這些人而言離得很遠,但有時也會造成員工心理的不穩定。”

  《每日經濟新聞》查閱了智聯招聘的融資過程。

  成立於1997年的智聯招聘,前身是創建於1994年的獵頭公司智聯(Alliance)。公司成立後,先後拿到過五輪融資。

  首筆融資發生在2000年,蘭馨亞洲投資有限公司主資300萬美元,劉浩從蘭馨亞洲空降到智聯招聘擔任CEO,後隨Seek的第二輪注資辭職退出;

  二輪融資是在2004年,智聯獲得歐洲某公司200多萬美元的投資;

  第三輪融資是在2005年7月,聯想創投和智基創投注資770萬美元,2008年7月智聯招聘啟動第五輪融資時將股份賣給了Seek,成功退出;

  第四輪融資是在2006年,智聯首次接受了澳大利亞最大網絡招聘公司Seek2000萬美元的投資;

  第五輪融資是在2008年,澳大利亞的麥格理集團有限公司與Seek聯手注資約1.1億美元。Seek目前擁有智聯招聘56.1%的股份,是其控股股東。

  在“融來融去”的過程,智聯招聘先後有五位CEO登堂入室,先後是王三強、張穎、劉浩、趙鵬和丹飛立(出任執行董事,代行CEO職責)。

  業界的猜測是,每一輪融資,新的投資方都計劃按照自己對市場的理解安插管理層。因此,趙鵬的出局也就不能算是個案的悲劇了。

  “聽説他們幾個人一直有紛爭。他們(趙鵬)一撥人能力很強,但協調能力欠缺;另一撥人能力一般,但是董事會都站在他們那一邊。”知情人士透露。

  至於真實情況是不是這樣,《每日經濟新聞》多次撥打趙鵬手機試圖了解詳情,但均無人應答。

  一位熟悉智聯招聘的分析人士認為,中國人特有的文化決定了這種矛盾不可避免,“我就是想知道我在給誰打工”。

  利潤率低招聘網站遇融資困局

  在這次事件之前,2009年中華英才、智聯招聘、前程無憂先後於年初、年中、年末發佈了高層變動的消息:年初,中華英才網CEO張建國宣佈已於2008年正式離職;年中,智聯招聘CEO劉浩宣佈因個人原因離開;年末,前程無憂CFO呂自強宣佈離職。

  事實上,網絡招聘的資本有着驚人的相似背景,這一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一行業的創業者今天面臨的相同困局。

  艾瑞諮詢發佈的 《2009~2010年中國網絡招聘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網絡招聘市場規模將超過15億元,中國網絡招聘市場長期發展趨勢樂觀。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人才招聘産業擁有近千億市場,網絡招聘在這個千億元市場裏佔有多大的份額?前不久,科銳國際並購康肯的案例,讓風投看到了人力資源産業鏈在中國市場的潛力。實際上,現在中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規模化公司。人力資源産業鏈上的人才外包、派遣和獵頭這些能給公司帶來高利潤的業務板塊,顯然不是智聯招聘等網絡招聘網站的優勢所在。

  “網絡招聘這個行業,利潤率很低,很多網站都在那裏撐着,雖然有一些新模式,但現在還沒有做出來。這也是國內三大招聘門戶網站的背後均是産業資本,而不是VC(風投)、PE(私募)的原因之一。産業資本志在完善自己的産業鏈,不然不會投資招聘網站。”一直致力於投資領域研究的ChinaVenture網站部主編吳文雄告訴記者。

  蘭馨亞洲投資智聯招聘、今日資本投資中華英才網,那都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他們賺到一桶金後紛紛撤資。“近些年,沒有VC、PE投資人才招聘網站的案例,即便有,也是很多家資本共同投一家,經緯資本投資科銳國際也是看中了對方的産業鏈。所以人才招聘市場,最重要的還是産業鏈”,吳文雄表示。

  當這個行業不被VC、PE看好時,要談企業如何贏利,市場佔有率如何,對企業管理者來説並不是那麼輕鬆。

  “智聯招聘成立這麼多年以來,按照官方披露的信息,公司在2009年四季度才首次實現盈利。這就是這個行業目前在中國的現狀,不能説某個人的業績不好。當然,董事會可以以業績不好來炒掉任何一個人,因為他們掌握話語權。”業內觀察者説,“但這個過程不存在利益紛爭的問題,問題在經營者的發展方向與所有者的發展思路出現了不同。”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昕認為,“從資本市場角度來看,企業經營者要搞清楚到底是誰的企業,在任何時間,毫無疑問是大股東説了算。”

  在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王雪莉看來,“投資人與管理管理團隊之間的分歧是很平常的,無論是創業型公司,還是多輪融資後股權發生變化的公司,都會有分歧,不必大驚小怪。但是無論發生什麼樣的事情,無論誰是誰非,高管團隊處理問題的方式一定要成熟。”

  “在智聯招聘案例中,趙鵬作為CEO,就該走職業經理人正常的路線。不知道智聯招聘原來的約定中CEO是否可以直接罷免CTO等其他高管,如果原來的約定中這些高管只能通過董事會來罷免的,那麼CEO的所作所為就不合法。當你沒按規則和常理出牌時,別人也不會按照常理和規則出牌。”王雪莉説。

  延伸閱讀:趙鵬等高管遭解雇引出“金色降落傘”話題

  智聯招聘前CEO趙鵬遭董事會解雇,引申出對公司高層管理人員進行補償的“金色降落傘”制度。如果趙鵬等高管享有“金色降落傘”的保護,那幾位高管被解雇,應該能獲得一筆不菲的補償。

  “金色降落傘”主要是針對被並購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和高級管理人員的一項保護方案。在公司並購之前,由被並購公司董事會通過決議,由公司董事及高層管理人員與目標公司簽訂合同,約定在公司被並購接管後,被並購公司的董事及高層管理人員被解雇時,可一次性領到鉅額的退休金、股票期權收入或額外津貼。被並購公司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這種收益就像一把降落傘,讓高層管理者從高高的職位上安全下來,故名“降落傘”計劃;又因其收益豐厚如金,故名“金色降落傘”。

  “金色降落傘”方案在中國有一定的應用案例,以盛大網絡為例,陳天橋授予唐駿的期權屬於吸引人才的“金手銬”性質,而授予譚群釗、瞿海濱、李曙君的期權則是針對元老的“金色降落傘”計劃。業內人士稱,如果更多的企業能實行 “金色降落傘”方案,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經營者付出與回報不對稱的現象,並避免智聯招聘事件再次出現。但據記者了解,目前並不是每個公司都有一套很好的金色降落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