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海口街頭奶茶被曝含大量添加劑 成本只有六七毛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20日 11: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海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炎炎夏日,海口大街小巷冷飲店的生意如火如荼,尤其在商圈、學校附近冷飲店更是密集,生意火爆。不過南國都市報記者近期調查發現,許多冷飲店的衛生情況並不樂觀,尤其是憑著口味多、口感好而備受歡迎的奶茶,其實並不含“奶”,只是由奶精、果粉、茶粉及廉價的珍珠果等物質勾兌而成。

  -記者調查發現:珍珠果5元買千粒,一杯奶茶成本只有六七毛

  -專家提醒:常飲用含奶精糖精的奶茶可能會影響兒童神經系統發育

  店員不戴帽子和口罩

  在海南省職業技術學院側門左右兩旁,聚集著不下十家大大小小的冷飲店。18日中午,記者在其中一家冷飲店點杯巧克力味奶茶。店員立即拿出一個塑料杯,往里加了點粉末,加入已經調好的奶茶水,加冰,搖晃數秒之後用封口機封口,一杯巧克力味奶茶便製作完成。

  店員告訴記者,加進去的粉末是巧克力粉,除非是鮮榨果汁,用的原料是新鮮的水果,各式口味的奶茶用的原料都是果粉。奶茶水則是按照老闆要求的配方早就配好的,直接用就可以。

  記者沿路走訪了附近的近十家冷飲店了解到,小杯珍珠奶茶的售價在1-3元之間。記者還發現,店員都沒有按規定佩戴健康證,也沒有戴帽子和口罩。在一家冷飲店,記者並未看見墻上挂有任何證照,店員説,已辦理了衛生許可證,但是不知道老闆放在哪。

  奶精+茶粉+糖精=奶茶

  目前,海口市場上各式各樣的奶茶究竟是什麼做的?五顏六色調料瓶中裝的到底是什麼?南國都市報記者以欲從事奶茶店經營者的身份對奶茶原料市場進行了調查。

  海口府城培龍市場內聚集著十幾家奶茶原料批發店。記者走進其中一家,裏面製作奶茶的原料和設備一應俱全。

  店主伍老闆告訴記者,目前市場上的奶茶都是用奶精、茶粉或茶葉、糖調製而成。一公斤奶精價格為17-18元。大部分店主選擇的都是散裝的茶葉,一公斤10多元到20多元不等。用的糖是白砂糖或糖精。“糖精的甜度是白糖的很多倍,有一些客戶會要糖精。”

  添加在奶茶裏的黑色珍珠圓粉,批發價5元一袋,每袋2斤裝,有幾千粒。還有一種五顏六色的珍珠圓粉,批發價5.5元一袋。“這種好看不好吃,建議還是拿黑色的。”伍老闆表示,珍珠果得自己拿回去煮,如果想省事,就買椰果,罐裝的椰果2.8公斤,賣10-15元不等。“紅色、黃色、白色等各種顏色的椰果都有,顏色不一樣口味也不一樣。”

  奶茶原料含大量添加劑

  在走訪中記者發現,奶精、椰果、果粉等幾乎所有奶茶的原料裏都含有食品添加劑。如在五顏六色的珍珠圓粉的成分説明中,記者看到其含有黃原膠、山梨酸鉀、鉀明礬、食用香料、檸檬黃、日落黃、胭脂紅、亮藍等多種食品添加劑。

  在店主伍老闆推薦的“特調奶精粉”包裝袋上,標著“植脂末”。據了解,奶精分為非奶類奶精和含奶類奶精,市場上常見的多為非奶類,即採用植物性油脂代替奶類,原料是氫化植物油。

  360毫升奶茶成本六七毛

  對於奶精、茶以及糖的用量,伍老闆表示都沒有規定,主要是看個人的口感和需求來定。“想喝濃點奶精就放多點,想喝淡點奶精就少點。還有就是看價格能不能賣得高,有些地方賣得上價格,5塊錢一杯,奶精的用量自然可以大些。有些地方賣1塊錢一杯,用量大了肯定是要虧本。”伍老闆稱,他店裏的奶茶原料和設備目前給海口大大小小、檔次不同的幾十家奶茶店供貨。

  隨後,伍老闆算了筆賬:一杯360毫升口感可以的奶茶,塑料杯成本7-8分錢,加上珍珠果、奶精、茶粉、冰等原料,成本大概為6-7毛錢,通常可以賣到2元以上。

  專家提醒

  針對記者了解到的情況,省人民醫院營養科主任黎藝表示,市場上銷售的糖精實際是糖精鈉,主要是從石油化工産品中提取的,沒有營養價值。如果長期過量飲用加了糖精的飲料,有可能導致人體惡性腫瘤發病率的增高,也容易對兒童的注意力、記憶力等産生不良的影響。據了解,目前我國禁止在嬰幼兒食品及肉類、水産類罐頭等食品中使用糖精。《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2760-1996)規定,糖精在雪糕、冰淇淋、餅乾和麵包等食品中的最大用量為0.15克/公斤。

  同時,黎主任表示,奶茶是一種多混合型飲料,奶茶除了奶粉和果粉的添加劑外,還要額外加入大量香味劑(奶精、果香精等)、甜味劑(糖精、安賽蜜等)、防腐劑、增稠劑、消泡劑、色素等,只要有一種添加劑超標,就會導致奶茶超標。

  奶精分為非奶類和含奶類奶精,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奶精多數為非奶類奶精,即採用植物性油脂代替奶類産品。由於生産非奶類奶精的原料是氫化植物油,其中含有反式脂肪酸,過量食用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危險,還有可能影響兒童神經系統的發育,降低人的生育能力。(南國都市報 見習記者 袁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