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12日 10: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夏時報
本報記者 王瀟雨 北京報道
在交通運輸部中國民用航空局(下稱民航局)中南地區管理局(下稱中南局)前任局長劉亞軍自殺身亡12天后,民航局原飛行標準司司長蔣懷宇“空降”至穗,正式接掌中南局局長、黨委副書記之職。
對於蔣懷宇而言,如果説此前的工作更多圍繞着政策、標準等一系列較為規範的系統在運轉,那麼在其統管擁有中國最繁忙空域且又是此次民航反腐工作“風暴眼”的地區局之後,勢必將面對一個更為複雜的“生態系統”。一位曾在民航局供職的人士更是對《華夏時報》記者道出除航權交易之外的另一個民航“黑洞”……
下一個黑洞浮出
“這次反腐遠沒有到頭,還會有更多的人被牽涉進來。”一位民航業內資深人士在7日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非常肯定地表示,“這是一種機制犯罪,如果説再帶出級別更高的官員也不奇怪。”
“按照以往的處理方式,查出腐敗分子之後,這個事情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但這一次顯然沒這麼容易過關。”前述人士表示,“這個行業存在的問題之深、波及的面之廣,顯然不是抓一個黃登科就可以交待的。”
上月24日,前任中南局局長劉亞軍自殺身亡,由於正值“反腐風暴”愈演愈烈之時,因此事件為外界留下諸多猜測。儘管民航局迅即通過其官方媒體表態其輕生“係精神抑鬱所致”且“沒有發現劉亞軍個人存在黨風廉政方面的問題”,但質疑與爭議仍久久不能平息。
“好人被逼死,壞人被逼出來。”一位與劉亞軍相熟多年的民航界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他在這個位置上承受了太大的壓力,曾經三次請辭,都未被批准,最終有了這麼一個悲劇的結果。”
“這顯然不是某個人的問題,而是制度本身出了問題。”前述民航業內資深人士坦言,“現在查出來的這些人,如果換成另外一批人仍然會做同樣的事情,這是身不由己的。”
根據本報記者掌握的已經公開或者未公開的資料顯示,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南航,600029.SH) “航權協調費”事發後,民航系統內買賣航權時刻的調查波及面甚廣,僅民航局系統的司局級幹部就已經有多人涉案接受調查。這其中包括已經有最終結果的華北局原局長王蘭如、副局長段始黎案,也有尚在調查階段的原華北局局長黃登科、民航局公安局副局長王懷玉、民航局機場司副司長邵道傑等多位長期任職民航系統的官員。
而據一位曾在民航局供職的人士透露,民航局運輸司國際航空運輸處處長魏洪、空管局運控中心主任張通國也在6月底相繼被帶走調查,但此消息並未得到民航局以及相關單位的證實。
“這已經不是冰山一角了,現在的狀況是大廈將傾。”前述曾在民航局供職的人士對本報記者説,“跟買賣航線航權相比,外航的進入問題更多。”為什麼這些年來外國航空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如此容易?“顯然是負責把關的人沒有盡到職責。”
民航業的偽市場生態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全行業反腐由高潮轉向暫時平靜的當口,作為國內託管民航業信息數據的央企,中國民航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航信)開始整治代理商外挂的第三方平臺,側面暴露了民航業一系列事件背後的偽市場生態。
第三方平臺,也即機票競價平臺,集成了與中航信主機連接的航班數據查詢系統,並包括了各大航空公司給核心代理商的機票返點政策信息,所有中小代理商依據這些返點信息選擇合適的核心代理商做交易,該平臺也被稱為是機票批發的電子商務市場。
但中航信近日通過傳真形式向代理商發出通知,明確表示“將對外挂第三方平臺PID做停機處理,不做任何理由恢復”。
對於這些日交易量可達2億-3億,約佔機票銷售50%的第三方平臺來説,此舉無異於對他們的業務模式宣判了“死刑”。
“剛開始的時候,航空公司認為競價平臺對自己是威脅,但後來逐漸發現競價平臺幫助自己做了很多善後服務,如旅客的退票、機票結算等等,航空公司開始接受競價平臺了。”一位從事民航信息工作的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但“中航信看上了這種模式,於是也開始做這樣的平臺,期望形成更大的利潤增長點,並要求各大代理商必須走自己的競價平臺,且開始對現有的平臺開始封殺或收編”。
一位機票平臺負責人透露,中航信先是在今年3月份強制要求各中小平臺簽署合作意向書,然後又採取技術手段關停他們的航信配置或是降低這些平臺的速度。
對此,記者聯絡中航信方面,想了解中航信在此次事件中的真實意圖,但至發稿時止僅僅只得到“不太清楚”、“暫時不做回應,過兩天會有聲明”這樣的回應。
“這件事只是一個縮影,其實民航業是個相當封閉的行業,航材採購、機場、航油、信息系統這些上下游的業務均被高度壟斷,而處在最終端的航空公司才是真正處在高度競爭的市場環境之下。”前述資深民航業內人士表示。
“看看整個民航業,本來應該是行業最核心的航空公司現在已經成為産業鏈條上最弱勢的一環。” 一位供職於某國有航空公司的人士對本報記者感嘆。
正如蔣懷宇在履新後所要面臨的複雜局面一樣,中國民航業在隱匿多年的腐敗鏈條被漸次揭開之時將如何收場,行業“生態系統”能否自此進入相對的良性循環,至少目前仍無法判斷。
(華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