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圖文頻道 > 股市 >

新華社年中經濟報道:股市震蕩發出的訊息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07日 08: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新華網北京7月6日電(記者謝登科、劉詩平、陶俊潔、何雨欣)“最為複雜”的2010年中國經濟已至中局。

  作為經濟的“風向標”和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股市的表現顯然沒能脫離這一“最為複雜”的判斷。

  從2010年首個交易日的3289.75點,到上半年最後一個交易日的2398點,上證綜指歷經上下博弈,持續震蕩下行,跌勢明顯。

  關心股市的人們在關注經濟:經濟的運行究竟複雜在何處?

  關注經濟的人們在關心股市:股市的下跌在向我們發出哪些信號?

  在年中的關鍵節點上,審視關鍵之處,回答關鍵問題,顯得十分必要。

  不能忽視股市震蕩的內在警示,也不應放大股市下行的消極效應--支撐股市的中國經濟雖面臨“兩難困擾”,但開局良好,中局穩健,後勢可期

  從整體上正確認識經濟形勢,是準確把握股市的前提和基礎。

  時光進入2010年,國際金融危機陰霾猶在,世界經濟繼續著艱難復蘇。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的回升向好勢頭進一步鞏固。一季度,中國經濟以11.9%的增幅保持平穩較快的增長態勢,開局良好。在此區間,中國股市的運行雖有震蕩,但大勢平穩。

  從第二季度開始,隨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接連爆發和持續惡化,全球金融市場陷入新的震蕩,世界經濟的復蘇前景被蒙上了新的陰影。在這樣一個大環境裏,中國經濟雖處於上升通道,卻很難“獨善其身”,在發展上顯現出更多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這種“複雜性和不確定性”迅即在股市的運行軌跡上得到反應:在持續的博弈震蕩中,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從4月初開始一路走低,三個月跌去600多點。

  投資資本市場,一定意義上説就是投資未來。股市的大幅下跌反映的是市場對未來經濟的一種擔憂。那麼,市場究竟在擔憂什麼?

  工業是反映經濟增速的代表性指標。年初以來,我國工業增速從20.7%開始逐步回落,5月份回落至16.5%。我們的經濟增速能不能維持在一個平穩較快的區間內?這成為不少人心中的疑問。

  經濟穩定增長的第一制約因素在於出口。上半年,外需市場的萎縮,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加上國家相繼取消的出口退稅政策,直接帶來貿易順差的下降,使得一些人對出口形勢的擔心又多了起來。

  數據顯示,1月份我國CPI同比上漲1.5%,2月上漲2.7%,3月上漲2.4%,4月漲幅2.8%,5月則超過3%的警戒線,達到3.1%。逐步上翹的物價曲線,使一些人對能否完成全年3%左右的CPI調控目標産生了懷疑。

  為了對衝銀行流動性,控制信貸投放節奏,央行先後於1月18日、2月25日、5月10日三度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與此同時還多次進行公開市場操作。加上年初以來針對房地産市場的調控舉措密集出臺。在這一系列的措施之後,經濟社會發展的資金需求能否得到有效滿足?人們也疑慮重重。

  敏感的股票市場以震蕩下行的方式回應著人們的各種擔心和憂慮,並對經濟運行中蘊含的潛在風險發出警示。

  “其中,有的是短期問題和長期矛盾的相互交織,有的是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的疊加影響,也有的是思想認識上存在的誤區。”中央財經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人士説,所有這些都不容忽視,有的需要時刻保持警惕,有的需要正確加以引導。

  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而言,其經濟運行猶如一艘行進的巨輪,只有從更宏觀、更長遠的視角觀察,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就像在股市強勁上揚之時不能忽視風險一樣,在股市震蕩下行期間同樣不應低估正面因素。

  “增速的適度回落與物價的溫和上漲,不能代表我們的經濟出現了滯脹,而是説明經濟的運行漸趨平穩,回歸正常區間。”國家統計局負責人解釋説。

  從4月、5月的數據看,雖然工業增加值增速略有放緩,但仍保持了較高的水平;投資和消費也處在歷史同期的較好水平上;出口增速反彈甚至好于市場預期;其他一系列宏觀經濟指標也延續著回升向好的勢頭。

  “這説明我們經濟的增長是穩健的。”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指出,“因此,不必過分擔心增速下滑,中國經濟仍將保持較快的增長。”

  世界銀行最新發佈的《中國經濟季報》認為,2010年全年中國GDP增速可達9.5%,未來10年仍將保持相當的增長水平。

  “中國經濟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實現增長是沒有問題的,關鍵是我們並不單單追求更高的經濟增長速度,而是致力於實現一種由市場驅動的、更加可持續的穩定增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説。

  人們充分注意到,雖然面臨諸多“兩難”問題的挑戰,但中國經濟回升向好的態勢並未改變,市場驅動的消費、投資和出口共同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初步形成,經濟增長動力結構發生積極變化,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增強。這是當前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主基調。

  未雨綢繆、見微知著,已成為黨和政府指導和調控宏觀經濟的一個鮮明特色。針對各種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因素,中央強調指出,我們面臨的形勢依然複雜。要堅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係,保持宏觀經濟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提高宏觀調控水平,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節奏和重點,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好的經濟形勢。

  在影響股市發展的各種因素中,經濟還是最終的決定力量。在中國宏觀經濟朝著宏觀調控預期方向發展的形勢下,我們完全有理由對股市的未來充滿期待。

  股市在震蕩博弈之間暴露內生動力之不足,凸顯發展方式轉變之緊要--結構優化升級將為資本市場的可持續發展贏得新機遇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衝擊表面上是對經濟增長速度的衝擊,實質上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衝擊。這一重要判斷,在股票市場的震蕩博弈之間得到了深刻反映。

  讓我們隨機擷取兩個交易日的股指走勢:

  2010年5月5日。大盤低開低走,最終以紅盤報收。在有色金屬、煤炭石油等5大板塊明顯下行的壓力下,太陽能、生物育種、電子信息等新興産業股票扮演領漲先鋒。

  2010年6月29日。大盤單邊下跌,滬綜指和深成指分別大跌4.27%和5.03%,但一些高科技、軟體類和林業股表現出較強的抗跌性,逆市活躍。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著力增強經濟的競爭力、抗風險能力和內生動力。表現在股票市場上,就是有潛力、有前景的公司受到追捧;反之就遭冷遇。

  綜觀今年以來股市的表現,儘管股指整體上大幅下跌,但個股呈現“有人歡喜有人憂”的局面:以醫藥生物、節能環保等高新科技為代表的一批成長型産業股票雖出現調整,但綜合看依然最為強勢,其中不乏漲幅超過50%的個股;而鋼鐵、傳統製造、房地産等領域成為下跌的“重災區”,一些傳統的“定海神針”顯得重任難當,黑色金屬更以38.81%的跌幅成為上半年受傷最深的板塊。

  股票走勢上的反差,生動折射了資本市場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經過20年的發展,國民經濟領域的代表性行業和龍頭企業基本進入股票市場,使得中國資本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代表性進一步增強。但在我國資本市場上,權重股主要由石油化工、地産、資源,以及重工業製造企業構成,這些行業普遍存在産能過剩、能耗大、結構不合理等諸多問題。更為關鍵的是,其中不少行業在全球的行業分佈中處於中下游的水平,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直接影響企業盈利。在金融危機衝擊、不確定因素增多的情況下,資本市場同宏觀經濟一樣,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調整壓力。

  “未來這些傳統行業的高成長將不復存在,對應其整體估值必然下滑,而且,市場增長動力的消長和産業的進退處在演變過程中,強有力的內生拉動引擎還很缺乏,這是股市波動的一個深層次原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負責人指出。

  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主任祁斌認為,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無非是做兩件事情,一是優化和調整存量,即改造提升傳統産業,二是提升金融市場效率,推動新興産業崛起。

  中國資本市場結構性調整的根本宗旨是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全局服務,基本方向是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目前,中國的上市公司只有1800多家,相對於一個龐大的經濟體而言,可謂滄海一粟。

  “很多有活力、有潛力的企業並未進入股票市場,而只有讓更多符合發展潮流的現代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市場的內生動力才能進一步增強,我們的股市才能真正反映中國經濟的面貌,才能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的投資機會,才能在更高層面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表示,未來應積極拓展資本市場的廣度和深度,鼓勵更多優質資源向上市公司集中。

  據了解,進一步規範發展主板和中小板市場,鼓勵和支持優質公司做大做強,推動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環保節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新興産業加速發展,鼓勵利用資本市場的並購重組功能改造和淘汰落後産能,促進技術進步和行業升級,等等,已經列為國家及有關方面的重要工作,有的正在加快推進,有的已初見成效。

  以創業板為例,截至今年5月,已掛牌上市的86家創業板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佔76家,比例高達88%,創業板在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鼓勵自主創新等方面的作用正逐步顯現出來。

  當前的中國股票市場正處於結構優化調整的關鍵時期,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增強內生動力和可持續盈利,將促使其功能進一步得到發揮,並讓投資者更多分享經濟增長的財富。

  “但是,這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需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紮實推進。因此,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優化的過程中,股市的波動在所難免。”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裁劉嘯東説。

  資本市場具有優化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是推動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的重要平臺。上世紀後期,美國之所以能夠率先走出石油危機後的滯脹局面,以矽谷為代表的高科技産業的崛起是重要動因,其中,資本市場功能的發揮更是功不可沒。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國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未來10年到30年,是搶佔戰略性新興産業制高點的決戰之時,其價值將在資本市場上得到充分體現。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出發,進一步優化和改善我國資本市場的結構和發展格局,必將更好地適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現實需要,為可持續發展贏得更多嶄新空間。

  強化監管的決心毫不動搖,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堅定不移--駕馭市場與政府力量之間的最佳平衡點,將推動我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最近,中國證監會通報了多起涉及內幕交易、操縱市場、背信損害上市公司利益和非法經營證券業務等違法違規行為,受到市場強烈關注。證監會表示,在完成行政調查後,這些案件已移送公安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內幕信息洩露和內幕交易監管一直是證券市場公認的難題,對其“重拳出擊”顯示了監管層建設一個健康市場的堅強決心和不懈努力。2008年以來,稽查部門共調查內幕交易案件227起,佔新增案件的40%;今年以來調查內幕交易案件51起,佔新增案件的近60%。

  強化監管的決心毫不動搖,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堅定不移,尋找二者間的最佳平衡點並成熟駕馭,將推動我國資本市場又好又快發展。

  今年上半年,市場化改革的一個突出亮點是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的“登臺亮相”。兩項創新工具豐富了資本市場的産品結構和風險管理手段,因此也有人提出這會影響到資本市場的運行模式,並稱,這些金融衍生産品的“做空”機制也是導致市場下跌的原因。

  “這其實是一個誤讀,事實上,從目前的市場規模、參與人數、市場資金量等方面看,股指期貨對股市走勢的影響是微弱的。但它好像一把雙刃劍,給投資者和監管者提出的是更高的要求。”劉嘯東指出,隨著投資者的不斷成熟和監管的不斷強化,股指期貨有助於促進市場更加有效,推動市場健康發展。

  綜合市場人士對股指合約到期交割情況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股指期貨有效增加了市場彈性,成為投資人的避險渠道,市場下跌與其關聯度不大。“下一步的關鍵是要繼續完善市場交易機制。”市場分析人士指出。

  創新是金融市場發展的靈魂。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品的推出,只是中國證券市場致力於市場化改革創新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無論市場如何變幻,基礎性建設的步伐一刻也沒有停止。

  股權分置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基礎性建設的穩步推進,使資本市場釋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有力促進了資本市場規模、質量和影響力的大幅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國民經濟全局的能力顯著增強。我國資本市場成為全球發展最快的市場之一。

  但相比之下,金融創新總體上仍落後於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金融工具種類偏少,品種體系還不夠完善,金融制度和組織結構創新力度不足,投資者的投資熱情還需要進一步得到激發。

  “在風險可測、可控、可承受的前提下,積極探索以市場化為導向的金融創新機制,穩步發展符合經濟發展內在需要的金融産品和服務,增強金融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是我們堅定不移的努力方向。”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近日説。

  經過近幾年的治理和整頓,我國資本市場歷史遺留的一些系統性風險隱患已基本排除,證券、期貨行業規範健康發展的態勢在不斷鞏固。“但是,市場內外部環境在深刻變化,資本市場內部,不同市場主體之間,資本市場和其他金融市場之間,境內市場和境外市場之間,相互影響在不斷加深,關聯互動在逐步加大。”尚福林表示,必須積極探索和加強資本市場宏觀審慎監管和微觀審慎監管相結合的有效途徑,更好地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三公”原則,是資本市場發展的基石。對我國資本市場而言,必要的規則體系目前已基本健全,常規監管的中心任務就是抓落實。

  “要有效落實相關市場主體的基礎管理和內部控制,逐步健全市場化的監管機制,推動上市公司、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等相關市場主體穩健經營,不斷提升風險控制能力和競爭實力。”證監會稽查局負責人表示,對違法違規行為,要及時發現、及時制止、及時查處,全力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

  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提醒我們,在經濟全球化的情況下,金融風險的傳播更為迅速、更為廣泛,任何一個國家和經濟體都無法置之度外。“密切關注國際經濟、金融形勢變化,監測和預判市場風險的外部因素,彌補監管真空,更好應對市場環境變化的挑戰,維護資本市場和金融體系的整體安全,是監管面臨的新課題。”中國人民銀行國際金融專家指出。

  當前,我國資本市場還處於新興加轉軌的初級階段,市場內在基礎與快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依然突出,一系列新情況、新形勢和新變化,都對證券市場的改革與發展不斷提出新要求、新考驗。

  堅定不移推進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增強市場效率和活力,與此同時,毫不動搖地加強和改進監管,努力尋找市場與政府力量之間的最佳平衡點,真正形成有利於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的體制機制,促進中國資本市場不斷走向健康和成熟,這是我們既定的目標。

  我們的任務是艱巨的,唯其艱巨,更應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