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首頁資訊科技農業健康

ICO利潤已超毒販,金融創新不能游離于監管之外

理財 來源:中國網 2017年09月04日 10:18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ICO(首次代幣發行)監管趨嚴,比特幣中國昨天晚間發佈公告表示,9月3日下午6時起暫停ICO幣提幣業務,等待監管政策正式明確。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在最嚴厲的情況下,涉嫌非法集資的定性,不排除ICO將面臨被取締的結局。

  ICO英文全稱Initial Coin Offering,是指企業或非企業組織在區塊鏈技術的支持下發行代幣,向投資人募集虛擬貨幣(一般為比特幣、以太坊)的融資活動,是過去一年里加密貨幣、區塊鏈和互聯網金融市場上最熱的概念。

  從區塊鏈理論的角度來説,ICO是一項中立的技術,從金融創新的角度來説,作為全新的融資方式,其價值在以極低的門檻,讓中小企業可以便捷地面向全球獲得融資。同時,也為一些具有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提供極其可觀的收益率。

  應該説,ICO本身具有創新價值,並非洪水猛獸。但在中國的短暫發展中卻迅速變了味道,逐漸成為欺詐、危險性投資項目的代名詞,瘋狂的營銷手段甚至與傳銷沾上了邊。

  有人稱,ICO利潤已經遠遠超過毒販,這個説法一點都不誇張。三小時募資1.5億美元,五天募資1.85億美元,瘋狂的ICO正在造就著一個有一個一夜暴富的故事。最離譜的是,“中國比特幣首富”李笑來一個沒有白皮書(項目融資説明書)ICO項目卻融得了近2億美元。

  很顯然,遠超毒品利潤並非源於技術創新或融資模式創新所帶來的項目價值(利潤)創造。有多位業內大佬近日對媒體稱,現在的ICO90%是蓄意騙錢,剩下10%中又有90%是必定失敗的偽需求。毫無疑問,這是無法真正為投資者帶了價值投資的。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在8月30日向ICO項目投資者發出了“危險性”提示。

  讓ICO真正瘋狂的原因在於,當前的ICO還處於一個參與無門檻、發行無審核、監管尚處於灰色地帶的狀態。選舉、競技、自由行、白酒、顏值、婚戀、社交、汽車等五花八門的ICO項目一窩蜂涌向市場,一些非常不靠譜、尚在PPT階段的項目紛紛涌入到ICO進行所謂的融資,這近乎于詐騙。

  之所以出現監管空白,是因為ICO究竟是不是融資行為還存在一定的爭議。ICO通常以比特幣等作為代幣,並不是直接以人民幣進行融資,而比特幣等代幣在我國認定是虛擬商品,不是法定貨幣。因此,有學者認為,“ICO融的是代幣,代幣本身來講是個物,它不是一種資本,而是一種資産,所以ICO應該是融物行為,或者叫物物交換行為。在物物交換基礎上,監管方面比較寬鬆。”

  其實,這種説法並不可客觀,綜合目前一些情況來看,ICO被監管部門認定為融資行為的可能性極大。據財新網9月2日報道,監管已經對ICO做出了判斷,相關規範文件將於近期發放。8月21日,央行總部收到了相關緊急報告,該報告條分縷析,明確指出,用實質重於形式的穿透式監管來看,ICO屬於變相非法集資。雖然ICO是否真正被監管部門定義為變相非法集資尚未見到官方表態,但“穿透式監管”的提法絕非空穴來風,按此可以推測,認定為“融資行為”並進行相應金融監管的可能性極大。

  所謂“穿透式監管”,是透過金融産品的表面形態,看清金融業務和行為的實質,將資金來源、中間環節與最終投向穿透連接起來,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甄別金融業務和行為的性質,根據産品功能、業務性質和法律屬性明確監管主體和適用規則,對金融機構的業務和行為實施全流程監管。ICO所融到的代幣如比特幣雖然不是法定貨幣,但在市場上能快速兌換成法定貨幣的,基於“穿透式”的視角,屬於融資行為應無爭議。

  既然ICO在“穿透式監管”的視角下,是一種融資的金融行為,那麼,作為一個高風險金融行為,無論是傳統金融還是金融創新都應當納入金融“謹慎監管”的範圍。同時,任何游離于監管之外的所謂金融創新必然會導致無序蔓延從而引發各種金融亂象,因而全社會都要對金融創新保持應有的警惕,只能鼓勵規範化金融創新,一些披著ICO外衣的偽金融創新行為更要予以遏制。

  目前,央行協同銀監證監部門、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已經開始密集調研ICO項目。8月24日,銀監會發佈的《處置非法集資條例(徵求意見稿)》中,其列舉的一系列處置非法集資職能部門應當啟動行政調查的情形,就包括以虛擬貨幣等名義違規籌集資金的行為。(作者係財政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後)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860010-1114010100
1 1 1